南龛石窟

来源:日期:2018-03-19 17:00阅读量:788

  南龛石窟位于巴中市城南2公里的南龛山上,为巴中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群。据2000年调查,现存有编号的龛窟176个,造像2700余躯,不仅内容丰富,造型精美,其完好程度更令人惊叹不已。造像内容有释迦佛、三世佛、弥勒佛、菩提瑞像、千佛、阿弥陀佛与观音和地藏、双头瑞像、如意轮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毗沙门天王、观音菩萨、观音与地藏菩萨、鬼子母、九子母以及经幢和墓塔等。毗沙门天王和反映西方净土信仰的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龛像在这里尤其突出,保存完整,是唐代四川非常流行的题材。隋朝的大统一,使南龛石窟造像艺术显露出一种豪放的作风和清新的感觉。到了唐代,匠师们更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更加杰出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造像艺术已基本摆脱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那种宗教神秘的色彩,明显地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以丰满健壮、雍容华贵为美,以适应当时现实社会的审美习惯。在人物的造型上,比例适度,手法凝练:佛像庄严和善;菩萨像丰满圆润,方额广颐,头束高髻,戴宝冠,“长眉入鬂”,“素面如玉”,神情潇洒。就其身姿,多为两种:一是肢体修长,亭亭玉立;二为“丰腴腻体”、“曲眉丰颐”的杨贵妃型。弟子像也由梵僧变为汉僧形象。在神灵形象和供养人的雕造、彩绘中,古代匠师们发挥了高超的才能。107号龛是唐代“竖三世佛”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迦叶诸佛,右为弥勒佛。

    南龛现存龛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崖东面的北段,始创于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亦多有开凿。现存唐代的纪年铭文中有开元、乾元、会昌、咸通、中和等年号。山崖的南段主要是墓塔。从唐以降,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和商人们多驻足南龛,造像装彩,也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优美的篇章。著名的唐代“严武奏表碑”即刻于山前云屏石上,严武为其父所造尊像及造像铭记亦清晰完整。南龛山上唐宋以来的诗词题记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人作过全面统计,它们不仅反映了来此礼佛、参佛的各种人物,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佛教信仰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更为我们提供了前述“米仓道”繁荣昌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