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促进产业集群集约的好模式

来源:史志网日期:2013-06-04 11:19阅读量:927

     据巴中经开区的同志介绍,兴文新区最早提出发展“飞地经济”是去年下半年的事。直接原因是巴州区的招商引资项目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落地。进一步拓展思路后,经开区提出兴文新区向清江、奇章东拓并建设巴州区工业园和通江县工业园的设想。随后,这种设想被付诸规划。应该说,这个动作在我市思想解放和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经济运行与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其中极为关键的一条就是集群与集约。然而,这种集群与集约往往会受到来自行政区划的条块割裂。尤其在现行体制下,各级党政都面临严格的上位政绩考核,因而在推进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方面就难免会出现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和生产力整体布局而竞相建设各类园区的现象。带来的后果则是每一个园区都“小而全”,同质化问题严重,产业集群度和集约度大打折扣,进而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和无效配置。为了克服这种现象,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尝试发展“飞地经济”并且证明这种模式的确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主动适应经济运行规律的好办法。

    兴文新区不是巴中经开区管委会的新区,而是全市的新区,是巴中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推进市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1号战场”和“主引擎”。因而,兴文新区理应在全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中占据首席地位。市委书记、市长要求很清楚,市委副书记、巴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何平在今年一季度市级部门助推经开区发展工作会上对此也讲得明白。他说:“我们要始终强调经开区是开明的新区,要舍得拿出优势资源、宝贵土地,欢迎巴州区、通江县,包括下一步恩阳区在内的兄弟县(区)到经开区建设‘飞地’园区……”。

    发展兴文新区“飞地经济”可为“全域巴中”理念指导下实施全市产业合理布局提供支撑。市经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市产业布局具有“一区四园、两翼多节点”特征。“一区”即兴文新区,为“核心极”;“四园”,指北翼的南江工业园和南翼的平昌星光工业园,以及南江的坪河建材园与平昌驷马的清洁能源产业园;“多节点”则涵盖通江当地的产业园区与其他各地一些产业集聚区。总体看,巴中的现代产业,尤其是重点工业企业将主要分布在南江——巴州区——平昌一线上,而兴文新区则是重中之重,是龙头。

    表面看,发展飞地经济,是促进产业集群与集约,是为了解决行政区域对经济活动的割裂问题。从本质上讲,则是解决计划经济和传统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对生产力的束缚。因而说发展飞地经济在思想解放和巴中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具体发展飞地经济中,涉及“飞出地”与“飞入地”的合作模式选择,以及考核指标体系调整、税收收入划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都很重要,却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事情。

    发展飞地经济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种形式。有所区别的是,“飞入地”的主要工作对象是“飞出地”政府。“飞出地”政府可以整体打包转移本地产业到“飞入地”,也可以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入驻“飞入地”。对于“飞出地”政府而言,飞地经济发展得好,政绩是自己的、税收多半也是自己的,这就是动力所在;对于“飞入地”而言,飞地经济发展得好,政绩也是显而易见的,还带动就业以及其他产业发展,这也是动力所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兴文新区什么时候有了“旺苍工业园”、“仪陇工业园”、“南郑工业园”等等一些市本级行政区以外的兄弟县市(区)来建设的产业园区的时候,那就更加辉煌耀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