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史话】巴中历代州郡县置废简述

来源:巴中日报日期:2023-02-07 14:18阅读量:1450

巴中之境,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子国之地,秦属巴郡。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分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的巴河流域地区,始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至献帝建安五年(200)汉昌属益州巴郡。建安六年(201),刘璋以阆中为巴西郡,今巴中境地随汉昌、宣汉二县隶之,治保宁(今南充阆中市)。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分旧巴郡之地的汉昌、宣汉、宕渠三县置为益州宕渠郡(治今渠县土溪),今巴中境地随汉昌、宣汉二县隶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今巴中境地先后隶属益州宕渠郡、益州巴西郡、梁州巴西郡、梁州巴渠郡等。西晋泰安二年至永和二年(303~346),成汉李特至李势时,群獠从南越入蜀,散居山谷,今巴中境地为獠所据,不置郡县。北魏延昌三年(514)始置巴州,治大谷郡北(今巴州区江北新区),领大谷、白水、其章三郡。西魏恭帝三年(556)到北周末年,巴州全盛时期辖10郡15县,所辖地域,东至今达县桥湾乡,南至今营山、蓬安、武胜等县部分地方,西至今旺苍东北部分地方,北至今南江、通江县全境。

巴中之境域,在历代改朝换代的行政兴废更替、裁撤省并中,变化较大,其政区治地的置废也较频繁,形成了历史上的废州、废郡、废县。其旧治在今巴中境域之内的,废州有巴州、壁州、集州三州,废郡有义阳郡、其章郡、遂宁郡、废归化郡、废大谷郡、废北水郡,废县有汉昌、其章、始宁、曾口、化成、七盘、白石、符阳、广纳、太平、诺水、巴东、上通江、下通江、平州、长池、难江、盘道等县。现胪列简述于后。

一、“州”置废简述

1.废巴州

其治在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北魏“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北置巴州,盖取古巴国以为名”。治大谷郡北(治巴州区原江北公社今江北新区),领大谷、白水、其章三郡。西魏因之,领大谷郡(治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归化郡(治今巴州区曾口镇)、木门郡(治今旺苍县木门镇)、北水郡(治今南江县八庙镇)、其章郡(初寄理渠州,后徙治符阳县)。北周仍置,改其章郡入集州,领四郡。隋朝开皇三年至大业二年(583~606),巴州领9县。到了大业三年(607)改巴州为清化郡,领14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成、曾口、清化、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其章、安固、伏虞、恩阳、白石、符阳、长池十四县。”天宝元年(742)仍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巴州,领化成(治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盘道(治今南江县八庙镇)、清化(治今旺苍县木门镇)、曾口(治今巴州区曾口镇)、归仁(治今平昌县同州街道)、始宁(治今巴州区清江镇)、其章(治今经开区奇章街道)、恩阳(治今恩阳区文治街道)、七盘(治今巴州区花丛镇)九县。两宋仍置。明洪武四年(1371),“仍为巴州,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为巴州”。领化成、通江、难江三县。清仍置,与通江、南江同为县级行政区划。民国二年(1913),改巴州为巴中县。巴州自北魏延昌三年(514)始置,至民国二年(1913),以巴州之名置州(县)1229年。

2.废壁州

其治在今通江县壁州街道。唐武德八年(625)“分始宁县之东境,于后魏诺水城再置诺水县,仍于县理立壁州,以县西一里壁山为名”。初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郡治通江县治(治今通江县诺江镇)。乾元元年(758)废郡,复置壁州,仍隶山南西道,治同前,领通江、符阳、广纳、白石、太平五县。宋咸平四年(1001)属利州路,领通江、符阳、白石三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省白石、符阳二县入,并废壁州。”废壁州于唐武德八年(625)置,至宋熙宁五年(1072)废,其置州历史有447年。

3.废集州(东巴州)

其治今南江县集州街道。梁大同中(535~545)于巴岭侧置东巴州,领洋川、其章、平素三郡。西魏恭帝二年(555)“改东巴州为集州,以东北集川水为名,人户寡少,寄理梁州。后周天和五年移集州于巴岭南,即今州理。领平桑、其章、安宁、敬水、平南五郡”。领县治地无考。隋仍置,开皇三年(583)以难江县(治今南江县集州街道)为集州治。大业三年(607)废集州。唐武德元年(618),析梁州的难江、巴州的符阳、长池、白石置集州(治今南江县集州街道)。天宝元年(742)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758)又复置集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集州、壁州,以其县属巴州。其置州历史大约493年。

二、“郡”置废简述

1.废义阳郡

其治在今恩阳区文治街道红梅村樊家寨。“本汉阆中县地,梁普通六年分阆中置义阳郡,又于郡置义阳县,因界内山为名,属巴州。”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置,为郡治之地。西魏废帝二年(553),以郡属江州,恭帝二年(555)改江州属万州,北周天和二年(567),废万州,以郡属巴州。“隋开皇三年罢郡”。废义阳郡自梁普通六年(525)始置,至隋开皇三年(583)罢废,其置郡历史有59年。

2.废遂宁郡

其治在今巴州区水宁寺镇。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分宣汉县始置始宁县,同置遂宁郡,郡县同治。“始宁,梁置,并置遂宁郡。开皇初郡废。有始宁山。”隋开皇三年(583)罢遂宁郡,以始宁县属巴州。废遂宁郡自梁普通六年(525)始置,至隋开皇三年(583)罢废,其置郡历史有59年。

3.废归化郡

其治在今巴州区曾口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因“历代羁縻,不置郡县。至宋,乃于巴岭南置归化、北水二郡,以领獠户”。这里的宋末是指南朝宋(420~479)之末,宋武帝刘裕置郡以安抚夷獠之民。“梁普通六年于郡里置曾口县,以曾口谷为邑名。后魏因而不改。隋开皇三年废郡,以曾口属巴州。”归化郡始置于南朝刘宋时期(420~479),隋开皇三年(583)罢废,其置郡历史有105~164年。

4.废北水郡

其治在今南江县八庙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水郡始置于南朝刘宋时期(420~479),与归化郡同置。“武帝普通六年(525)于刘宋建置的北水郡复置。领县一。难江县,郡治”。据《周地图》云:“此山之南即古之巴国。其岭上多云雾,盛夏犹有积雪。又有北水,源出此山。”北水郡因境内北水而名,因“人户寡少”只领难江一县,郡县同治。刘宋时期始置,梁普通六年复置,中间的裁撤省并,文献佚载。笔者不敢妄言,付之阙如。

5.废大谷郡

其治在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后魏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其地内属,于是分其地于汉昌县理所置大谷郡,带防兵以镇抚之。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北置巴州。”大谷郡始置于后魏正始元年(504),后荒废。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复置,领梁大县。据《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记载:“梁大县,州郡治。即梁广县。武帝普通六年(525)与郡同置。”据《巴州志校注》记载:其时,梁大县治在今梁永镇,大谷郡与汉昌县同治于今巴州区巴州镇。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北置巴州时,其州治在今巴州区巴州镇江北新区(原江北村三组),熙平二年(517)移州治于大谷郡治。“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巴州大谷、归化、木门、北水四郡。”

6.废清化郡

其治在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隋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二级行政区划制,改郡为州。于是“罢巴州的大谷、归化、木门、北水四郡,万州的万荣、遂宁、哀戎、义阳四郡,合置巴州。省安宁、敬水、平南三郡,入集州。同时,罢集州的平桑郡、其章郡,仍置集州。罢蓬州的伏虞、义安、隆城三郡,渠州的景阳郡,合置蓬州”。大业三年(607),隋效秦制,实行郡县二级行政区划制,改州为郡。于是改巴州、集州、万州、蓬州等,合置清化郡,领14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巴州……天宝元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巴州。”

7.废哀戎郡

其治在今巴中经开区奇章街道。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置哀戎郡,以界内哀戎水为名。同置其章县,郡县同治。西魏仍置,北周仍置,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万州的万荣、遂宁、哀戎、义阳四郡”,其章以县属巴州。哀戎郡于梁普通六年(525)置,至隋开皇三年(583)罢废,其置郡历史有59年。

三、“县”置废简述

1.废汉昌县(汉兴、梁大、梁广)

其治在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分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的巴河流域地区,始置汉昌县,属益州巴郡。“建安五年,巴郡守庞羲召汉昌賨民为兵,为刘璋(所疑),即此。后分属巴西郡。蜀汉及晋因之。东晋后荒废。”蜀汉及西晋仍置,并多次更迭属益州宕渠郡或巴西郡辖。据《巴中县志》记载:“建兴元年(304),改名汉兴。”成汉李特至李势时(304~347),群獠从南越入蜀,散居山谷,今巴中境地为獠所据,不置郡县。东晋隆安四年(400),复名汉昌县,属梁州巴西郡。刘宋(420~479),汉昌县为益州巴西郡辖。梁普通六年(525)改汉昌县为梁大县,亦或称梁广县。

2.废其章县

其治在今巴中经开区奇章街道。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置,因县东八里有其章山,遂以为名。隶哀戎郡,郡县同置,为郡治之地,距州东八十里。隋仍为其章县,开皇三年(583)隋文帝“罢郡,以县属巴州”。“唐因之。宝历初废。大中元年,复置。刘昫曰:‘其章亦曰奇章。太和中牛僧儒为相,封奇章公’是也。宋初亦曰其章县,仍属巴州。”宋乾德四年(966),“省始宁县入其章,熙宁五年省其章县为镇入曾口”。也就是说其章自梁普通六年(525)置县,至宋熙宁五年(1072)省降为镇并入曾口县。其间,唐宝历元年(825年)省,大中元年(847)复置,历520余年。

3.废始宁县

其治在今巴州区水宁寺镇。“始宁,梁置,并置遂宁郡。开皇初郡废。有始宁山。”始宁县于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分宣汉县始置,同置遂宁郡,郡县同治。隋开皇三年(583)罢遂宁郡,以始宁县属巴州。唐因之。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废盘道、归仁、始宁三县”,并始宁县入其章。始宁置县历史达440余年。

4.废曾口县

其治在今巴州区曾口镇。属归化郡,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与郡同置,郡治于此。《太平寰宇记》载:曾口县“本汉宕渠县地,宋末于此置归化郡,以抚獠户,梁普通六年于郡里置曾口县,以曾口谷为邑名。后魏因而不改。隋开皇三年废郡,以曾口属巴州”。这里的宋末是指南朝宋(420~479)之末,宋武帝刘裕置郡以安抚獠户之民。曾口县隋代治戴公山,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移治曾溪。“宋亦属巴州。元因之。元末废。”由于元代资料缺乏,“元末废”各史及地理志均无具体时间。笔者据《元史》“元至元二十年,并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上、下通江二县入曾口”和《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中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复置通江县”的记载,并参考《巴州志校注》《巴中县志校注》推测,有可能是在复置通江县的同时,省曾口县入巴州。其置县历史约768年。

5.废义阳县(恩阳)

其治在今恩阳区文治街道红梅村樊家寨。“本汉阆中县地,梁普通六年分阆中置义阳郡,又于郡置义阳县,因界内山为名,属巴州。”西魏废帝二年(553),以郡属江州,恭帝二年(555)改江州属万州,北周天和二年(567),废万州,以郡属巴州。“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八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同时移治于今恩阳区文治街道老场。唐初因之。太宗贞观十七年(643)省,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复置。五代蜀、后唐、两宋均沿唐制。其间,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省七盘县为镇入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并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治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恩阳从南朝梁普通六年始,至元朝至元二十年,唐时虽有省并,但其也有700余年的置县历史。

6.废化成县

其治在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化成县“本汉宕渠县地,后汉分置汉昌县,属宕渠郡。梁普通六年于梁大溪西三里置梁大县,属大谷郡。”[《隋书》《旧唐书》《读史方舆纪要》等均有类似记载。《巴州志校注》对此说得更明确:“北周置,大象二年(580)改梁广(即原汉昌县)为化成县,以县南化成山为名。明洪武九年(1376)省入州。故址即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这说明,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所置梁大县,治今梁永镇,属大谷郡,北周大象二年(580),移梁大县于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以县南化成山为名,更名化成县,州县同治于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化成山即今之南龛坡。“隋因之,为巴州治。唐、宋皆仍旧。”其间,宋熙宁五年(1072),“省集州清化县为镇入焉”;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至明代,“太祖洪武四年(1371),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又改巴州为巴县,属保宁府。武宗正德九年(1514)复为巴州,仍以化成县故城为巴州治”。

7.废七盘县

其治在今恩阳区花丛镇棋盘村。“七盘废县,在州西南五十里。唐久视元年置,属巴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镇,入恩阳县。”《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等均有类似记载,而《旧唐书·地理》中却记载:“七盘,久视元年,分置。”武后在久视元年(700),从何处割析分置了七盘县,目前尚需考证,不敢妄言。自唐久视元年(700)置,至宋熙宁三年(1070)省,其置县历史有371年。

8.废白石县

其治在今通江县沙溪镇白石寺村白石坝,西魏废帝元钦间(552~554)置。据《旧唐书》记载:“白石,后魏置,以白石水为名。武德初,属巴州,又改属集州。”唐武德七年“自魏所置县移于今县东南一里,属渠州,八年改为壁州。证圣元年又移于今理。县城南枕大溪,北临小涧。”清道光《通江县志》也记载:“废白石县后魏废帝立,以白石川为名,本志县百里,有旧白石古城,周遭石壁,可容万人,四隅石门,亭址俱存,有淳熙间题咏,下为白石寺。”宋熙宁五年(1072)省入通江县。白石自西魏元钦间置县,至宋熙宁五年(1072)省入通江县,其建县历520余年。

9.废符阳县

其治在今通江县涪阳镇,北周天和五年(570)置。据《太平寰宇记》载:“符阳县,北七十里,旧八乡,今六乡。本汉县,属巴郡。晋、宋废为宣汉县地。后魏正始中置其章郡,领符阳县,亦无人户,寄理渠州。后周天和五年开拓此地,移其章郡及县理于此。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集州,大业三年废集州,以县属巴州。”唐武德初“改属集州,八年属壁州,贞观八年还隶集州,长安三年复属壁州,景云三年又隶集州,永泰初仍隶壁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省白石、符阳二县入(通江),并废壁州”。符阳县自北周天和五年(570)郡县同治,至宋熙宁五年(1072)省入通江,其建县历500余年。

10.废广纳县

其治在今通江县广纳镇老官庙,唐武德三年(620)始置。据《太平寰宇记》载:“废广纳县,在州南五十里。旧二乡。亦汉宕渠县地,复为始宁、归仁二县地,唐武德三年析二县之地置广纳县,以县界广纳溪为名。宝历元年九月,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废县为六乡,并入白石、诺水二县。大中初复置。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废广纳县从唐武德三年(620)始置,至宝历元年(825)省并,又于大中元年(847)复置,至宋乾德四年(966)省并入通江县,置县历史达324年。

11.废太平县(巴东、东巴)

其治在今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六月置,属壁州。据《太平寰宇记》载:废太平县“在州东一百四十里。二乡。本汉宕渠地,唐开元二十三年,壁州三县耆老状论太平曲水王福村界东南连通州,即为浮游所集,州县不便理,请置邑就以抚之,由是勅许置太平县,因取彼太平川以为名”。“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天宝十年改为东巴县,以处巴江之东为名。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综合以上史料,废太平县先后更名为巴东县、东巴县。其置县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省并于宋乾德四年(966),置县历史达231年。

12.废下通江县

其治在今通江县永安镇县坝村,旧名赵公坪。南宋末分通江县置,属巴州。据清道光《通江县志》记载:“废县在今县东一百里,盖即宋末下通江也。”据《元史》记载:巴州“宋领化城、难江、恩阳、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县。元至元二十年,并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上、下通江二县入曾口”。下通江置县具体时间史书佚载,亦无碑记可考。但从南宋末年到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省撤,可以推测,其建县历史是很短的。

13.废诺水县

其治在今通江县壁州街道,西魏大统中(535~551)析始宁县地置。因“治侧江声如诺,故后魏置诺水县”。属万州遂宁郡(治今巴州区水宁寺镇)。隋开皇三年(583)省入始宁县(治今巴州区水宁寺镇)。唐武德三年(620)复置,属万州,七年省,八年复置,为壁州治。开宝元年(742)改为通江县。废诺水县于西魏大统中(535~551)置,至开宝元年(742)改名,中间虽有省并,但其置县历史也有160年左右。

14.废平州县(平川、同昌、归仁)

其治在今平昌县同州街道。晋太康元年(280)置平州县,隶属梁州巴西郡,此平昌置县之始。成汉、东晋、南北朝仍置。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改平州县置平川县,治今平昌县同州街道。北周保定四年(565)更名为同昌县,属万州遂宁郡。隋初仍置同昌县,开皇九年(589)更名为归仁县,属清化郡。唐仍置,初属万州,贞观元年(619)属巴州,五代因之。宋乾德四年(966)省入巴州清化郡曾口县。废平州县(平川、同昌、归仁)于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至宋乾德四年(966)省,其置县历史有687年。

15.废难江县(盘道)

其治在今南江县八庙镇。“本汉宕渠县地,周天和五年于此置难江县,因江水难涉,故以难江为名。”梁普通六年(525)与北水郡同置。西魏恭帝时,改名盘道县,治今南江县八庙镇。隋、唐、宋仍置。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难江、恩阳二县入化成县。明正德九年(1514),复置难江县。《读史方舆纪要》南江县条记载:“正德九年改置今县。”《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南江县条记载:“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分保宁府巴县(旧巴州)复置,改难江县为南江县。”废难江县(盘道)于梁普通六年(525)置县,至正德九年(1514)或正德十一年(1516)改为南江县,其置县历史有990~992年。

16.废曲细县(长池)

其治在今南江县长赤镇。北周闵帝时(557)置,属集州。隋初仍名曲细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长池县,属清化郡。唐初仍置,属集州。太宗贞观六年(632)省入难江县。废曲细县(长池)于北周闵帝时(557)置县,至贞观六年(632)省入难江县,其置县历史有76年。

17.废大牟县

其治在今南江县正直镇。唐武德元年(618)分清化县(治今旺苍县木门镇)置,属集州。贞观十七年(643)改属巴州。宝历元年(825),省通平县(又名地平、狄平,治今旺苍县普济乡)入。五代前后蜀仍置。宋乾德五年(967)省入难江县。废大牟县于唐武德元年(618)置县,至宋乾德五年(967)省入难江县,其置县历史有350年。

18.废平桑县

其治在今南江县团结乡糖房坝。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集州城,即今县治“县南有平桑城,唐武德初置县,贞观初废,二年复置,六年又废”。《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平桑县”条目记载:“高宗武德元年(618),析难江县置,太宗贞观元年(627),省。二年(628),又复置。六年(632),省入难江县。”其置县历史有15年。

19.川陕苏维埃时期废县(市、特别区)

川陕苏维埃时期(1932.12~1935.4),置赤北县(治今通江县泥溪镇)、赤中市(治今通江县壁州街道)、南江县(治今南江县集州街道)、赤江县(初治毛浴镇,后移治通江城,复移治毛浴镇)、红江县(初治涪阳,10月移治新场坝,1934年春再移治平溪坝)、苦草坝特别区(治今通江县永安镇),洪口特别区(治今通江县洪口镇)、巴中市(治今巴州区东城街道部分街区)、巴中模范县(治今巴州区清江镇)、恩阳县(治今恩阳区文治街道)、江口县(治今平昌县同州街道)、长胜县(初治今巴州区鼎山镇,后迁仪陇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红军北上,以上建制省。

主要参考文献:《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隋书》《巴中县志》《元丰九域志》《宋史》《元史》《巴州志校注》《旧唐书》《(道光)通江县志》《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