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巴中市史志网 日期:2025-07-23 10:50 阅读量:47
巴中市地方志
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蹇黎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具有记录地方发展历程、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志履行“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职责与使命。而地方志工作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活态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巴中地方志工作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编纂乡镇村志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强村志村史编撰整理”。《巴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安排部署。
(一)地方志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其衍生的方志文化是地方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形成的重要推手、地方文化个性发育的孵化器更是地方文化的基础、源头和主脉。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是公共文化产品并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乡镇村志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乡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镇村志作为保存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资料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重要举措保存延续了乡村文脉发挥了乡村振兴文化铸魂作用。为做足做实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四川省地方志办先后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四川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巴中市也印发《关于开展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规划编纂出版乡镇(街道)志139部村(社区)志93部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特色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村等纳入其中。在编纂出版的40余部乡镇村志中全面反映了乡镇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发展历程详实记载了具有巴中浓厚地域特色的巴人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和文明乡风地方戏剧、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名山名水、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古迹节庆活动、“巴食巴适”“巴字号”产品等使村民了解乡村历史根脉记住乡愁、留住乡情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活态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彰显地方志顺应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需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二、史志阅览室是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力之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指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提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时指出:“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
(一)史志阅览室是丰富乡村文化阵地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在农村思想文化重要阵地建设中史志阅览室以开放式、服务性和公众化特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属性与乡村文化站(室)、图书室、村史馆和村情馆等共同构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化、培育爱国爱乡情怀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史志阅览室是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史志阅览室是集收集、保管、阅览、展示方志成果于一体的文化阵地是让地方志走出书斋、走下书架、走向社会大众以文化人、以志育人的新模式是了解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更好地发挥史志阅览室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平台作用四川省地方志办先后印发《关于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的通知》《四川省史志阅览室创建与管理指导意见》有力有效推进史志阅览室规范化、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质效、提升服务水平。巴中市依托乡镇村文化站(室)、图书室、村史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地建成史志阅览室278个并做到有场地、有统一铭牌、有史志专栏、有史志书籍、有管理制度和有管理人员先后向史志阅览室赠配市县(区)志书年鉴、乡镇村志、地情读物等史志书籍2万余册县(区)史志部门同步赠配史志书籍增大史志阅览室书籍种类和数量。通过史志阅览室免费开放、史志书籍免费借阅、史志书籍进家庭进农村等方式使方志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既传承了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又助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史志阅览室逐渐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教化育人的重要基地和对外展示方志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巴中市精心打造建设了首批11个市级史志“七进”示范点创新了方志服务载体通过示范引领有效扩大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三、开展方志宣教是推进文化惠民的务实之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第二节“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中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一)以新的文化使命担当推进方志文化惠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志宣传教育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修志为用”的具体形式之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更是方志宣教的职责使命、重要内容。方志“七进”活动作为方志宣教形式、宣传载体和服务模式是对方志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举措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形态多样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志进农村作为“七进”活动之一弘扬时代精神宣传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和主流文化厚植爱国爱乡情怀倡导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是地方志以独特形式推进文化惠民的务实之要。同时发挥主流媒体“主旋律”作用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先后在《巴中日报》开辟“党史故事”“巴中故事”专栏50余期、“百年党史”宣教专栏100期与巴中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巴中记忆三十年·历史上的今天》专栏等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中推进方志文化惠民扩大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
(二)以宣教品牌创建探索方志文化惠民新路径。巴中市在方志文化惠民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方面大胆创新方志宣教模式探索创建了“红色轻骑微党课”的方志宣教品牌。在宣讲准备上做到精心挑选宣讲队员、精心选择宣讲主题、精心打造宣讲课程、精心开展宣讲演练;在课程形制上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分类推出社会版、机关版、汇报版、民俗版和文化版等每版系统推出20堂精品微党课;在宣讲队伍上与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联合组建“3+N”红色轻骑队伍;在宣讲形式上采取“菜单式”“订单式”、送课上门等方式以小分队、小专题、小活动等形式开展宣讲。“红色轻骑微党课”逐渐成为巴中方志宣讲特色品牌引领方志宣讲接地气、受欢迎、鼓干劲、聚民心的新风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方志文化、展现方志形象、讲好巴中故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党的理论、地方文化深入田间地头、入脑入心家国情怀培育、文化惠民服务得到常态升华。
四、地情开发利用是助力乡村发展的职责之本
(一)地方志书是地情资源宝库。“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方志绵延千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地方志书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具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储存信息量大、蕴含内涵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地情资源宝库。
(二)开发利用使成果有效转化。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盛世修志贵在致用”。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地方志机构的职责之本是解决地方志“重修轻用”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强力举措。将地方志工作置于服务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切实提升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政治站位、思想行动自觉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方志成果转化以方志文化多元的需求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提高地方志服务新时代的效率和能力。巴中市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用活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参考价值和可信度高的地方志资源信息产品并畅通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以独特的方志文化内核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彰显方志成果转化运用使方志文化真正活起来。
(三)主动服务显方志成果价值。一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巴中市深入挖掘巴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特色文化编纂出版了《巴中概览》《巴中历史文化名人》《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历程》《巴中建地三十周年重要文献汇编》《平昌县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史》《红色两河口》《巴州地情概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等地情读物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整理历史文化为通江县壁山寺和得汉城、平昌县小宁城遗址、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等历史文化创造性保护开发提供地方志资料。深度参与新编川剧《挂印知县—喻秉渊》、恩阳义文化研究、晏阳初博物馆、恩阳问心堂、通江三李故居、平昌父亲原乡及恩阳古镇、白衣古镇和毛浴古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项目建设。立足巴中“川陕苏区首府”红色资源富集优势挖掘利用红色文化整理红色医生苟寿南、半截皮带故事主人周广才等红色人物故事参与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红色文化课程打造、电影《红军钱币》及《望红台》等红色剧目审读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整体提升、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公园及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建设、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红色景观打造等提供红色文化资料。二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巴中特色产业发展为通江银耳、江口青鳙、巴山土鸡、南江黄羊、空山马铃薯、大罗黄花、巴中柞蚕蛹和恩阳芦笋等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空山牛遗传资源鉴定、“小角楼”申报“中华老字号”等提供地方志资料。三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聚焦巴中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编纂出版《巴中文旅康养图志》为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28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3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传统村落申报打造和巴中市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提供地方志资料。为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巴人文化艺术节、四川诺水河国际溶洞节、通江梨园古村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以及“梦境光雾山”山水夜游、“恩阳船说”夜游演出、“通江花月夜”夜游项目等特色旅游项目提供地情资料助力全域旅游发展。通过主动参与、主动介入、主动服务推动了地方志资源落地转化提升了地方志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开发利用价值放大了开发利用效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蹇黎明(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 上一篇: 【地情文化】十六登高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