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日期:2024-07-08 09:32 阅读量:250
近年来,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坚持系统谋划、探索创新,以党史“七进”为抓手,统筹推动党史宣教务实高效,为推动通江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构建“大党史”格局,形成强大合力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联动参与”工作体系,营造携手共进、互鉴共商、和谐共融党史工作环境。一是县委领导携手共进。争取县委坚强领导,把党史工作纳入中心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动。坚持“工作一体,文化一脉”,建立“十部门协作机制”,制定一系列常态化长效化制度,统筹推进党史宣教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二是部门联动互鉴共商。部门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红旗漫卷大巴山》展陈设计,编辑出版《川陕忠魂》《红色基石》等28本红色书刊,联动开展革命旧址遗址普查、党史资料征集,举办《红色丰碑·川陕记忆》《理想革命高于天》等党史主题巡展38场次。“穿越时空的缅怀——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清明祭扫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和“中国军号”等媒体网络直播,引起广泛关注。三是社会参与和谐共融。采访通江红军后代、抗日和抗美援朝老战士征集一批珍贵党史资料,聘请“五老人员”义务宣讲党史故事、英烈故事和先进模范故事,组织“小小讲解员”走进红色景点为红色通江“代言”。“老区发展促进会”“红色文化研学中心”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推广,编撰出版《通江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琴韵千秋》等红色读物。县文联、诗词楹联学会、摄影家协会、书画协会联手开展红色文化采风宣讲活动,编撰《红润通江》《红润两河口》等书籍,创作“红云流韵”等红色作品,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新“矩阵式”载体,增强宣传实效
构建群众走得到、听得懂、喜参与的党史宣教载体。一是宣教阵地建到群众身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81个“史志阅览室”,实现乡镇全覆盖。各类图书馆、农村及社区书屋全部配备史志书籍,实现群众不出村学习党史知识。每年有2000多万游客到红色景区和红色场馆瞻仰通江红色遗址,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二是宣教队伍走近群众生活。坚持“力量下沉、宣讲前移”,开展“通江花月夜”文艺展演、“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开设“青春演习堂”“五老讲习堂”“党史月悦讲”等宣教课堂,陆续巡回送教下乡1000多场次,各中小学校组织“红领巾”“共青团”宣讲团,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宣讲党史故事,先进模范结合岗位实际,讲述行业光荣历史。三是宣教方式贴近群众习惯。结合群众习惯,提升党史宣传载体亲近度。开通“通江党史”公众号、“川陕记忆”头条号常态宣传党史知识。借力“学习强国”平台,宣传红色遗址、红色故事、革命英烈,协调“通江组工”“云上通江”“视觉通江”“通江方志”等公众号,开设“红色悦读”“川陕记忆·英烈忠魂”专栏,各网络平台共拥有上百万粉丝,每天阅读评论量多达几十万次。
锻造“精品化”作品,提升宣教质量
牢牢把握党史宣教的政治属性,用好的作品和响的声音抢占意识形态工作高地。一是推出一批“有实效”的精品课堂。推出专家课堂、实景课堂、展示课堂、体验课堂和“双师”课堂,邀请省、市党史专家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通江干部讲习堂讲课,组织党史工作人员和红色场馆讲解员轮流在红色景区和红色场馆举办“缅怀●继承”“经典诵读”等活动800多场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重走红军路”“书刻红军标语”“战场再现”等体验式学习。学校推出党史专家挂点+思政老师驻班的党史进校园新模式,以形式多样的方式传递红色文化。二是编撰一批“有深度”的精品教材。编撰出版《通江党史一卷》《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歌谣集》《老红军口述实录》等党史专著和《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丰碑》等校本系列读物,变红色资源为党史教育“活教材”。三是创作一批“有成色”的精品作品。参与设计创作的《红旗漫卷大巴山》被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优秀剧目”;《碧血丰碑》廉政微党课被中纪委评为优秀党课;《两张党证》短视频被评选为全省党史系统优秀短视频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