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广泛的“通江三李”——李蕃、李钟壁、李钟峨

熊 洁

来源:方志四川日期:2023-05-10 10:02阅读量:2086

通江流二沟(今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李蕃及二子(李钟壁、李钟峨)合称“通江三李”。“通江三李”事迹人文化及天下影响深远广泛至今仍时刻教化后人。在为官上“三李”清正廉明;在文学上李蕃擅文李钟壁长诗李钟峨工于赋律各显其长;“三李”家风学风更是彰显出忠孝仁爱、勤勉精进的优良传统历久不衰。

李蕃:刚正不阿、为官清廉

李蕃字锡征号懒菴、振公。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7岁慈母去世起居饮食由祖母照料。祖母授以章句悉成诵不忘。21岁补弟子员。明末清初井里萧条虽家贫而力学不懈考试名列前茅。广陵陈曼仙学政言:“我试全蜀得三李生不负此行矣。”“三李”其一即通江李蕃。

清顺治十四年(1657)李蕃中举人。清康熙十年(1671)任山东黄县知县。黄县旧规:凡上任知县里社送茶水钱名“醵金”。李蕃一到县衙就有人送白银“为老爷洗尘”。李蕃只领受盛情拒收“醵金”从此革除旧规。

黄县连年旱灾群众生活困难。前几任县令报灾为丰致饿殍载道。李蕃赈济灾民但请求所准之数不足“委堪费”便向乡绅募捐并带头卖田产100余亩。卖出的田称“济田”济田坝的界址至今犹存。县令卖田救饥民的消息传出乡绅亦争先捐献粮钱助饥民渡过难关。

黄县盛产木材京城修宫殿多从这里采伐。“采取为累而转运又与他邑均。”耗费大量劳力造成黄县农业生产困难。前县令知情不报致黄县“老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李蕃多次上疏力请“产木之地得免转运”纠正了劳役负担不合理现象。

“筹饷晋升”是当时盛行的风气即采取多报人口办法筹饷越多晋升越快。当黄县人民生活好转后有人劝李蕃走这条路去打开晋升大门。李蕃长叹道:“此当让巧者为之我忍以一官累一邑邪?”拒做自己升官、群众吃苦的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李蕃回通江时年63岁。回家10年写出各类文章300余篇后以《雪鸿堂》刊印问世17卷。其中论经史44篇、论古50篇、论诗文17篇、论书画16篇还有记略、乡语、传记、诗赋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辞世享年73岁。

李钟壁:文坛翘楚、冒死救父

李钟壁字鹿岚又名元修李蕃长子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仪表俊伟温厚端肃沉静聪慧。少时受业于父20岁受业于山东牟县王源水潜心研习矢志高尚。22岁时父遭诬陷下狱孤身走京师叩登闻鼓希昭雪却无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从芜湖迎父归里家徒四壁“念双亲衰老冀升斗禄稍慰亲心”;虽雨夜霜晨仍吟哦不倦。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后五上公车于康熙四十五年任广西平南县令。谨遵父训简洁居散而勤于政务康熙五十年分校广西乡闱取吕锦文等4名单寒文士。历7载化民成俗盛德孚人后迁广西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

李钟壁既精于散文也喜诗主张写诗贵在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在文坛上很有影响。他在诗集自序中有言:“诗之为言思也其端发于性情其理通乎音律本乎思以咏之。故曰‘诗言思’。”“余生平多思思而鲜所就故因其兴会所至。”“夫人各有思思不同则言者异。”清雍正十一年(1733)因与上司不睦以疾注休时年75岁。回乡虽年老多病仍埋头文墨将生平所写诗文收集整理成《燕喜堂》一书共4卷:一卷收序言4篇;二卷收《上刘棠溪给事书》等书札20篇;三卷收古体诗11首、近体诗173首;四卷收叠韵诗87首。清乾隆二年(1737)辞世享年79岁。

李钟峨:崇文重教、兴利除弊

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李蕃仲子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幼多病6岁不能行;11岁始读书而不好学15岁稍用功读书;16岁与井研雷进士之女结婚。18岁正当芸窗苦读时不幸父亲受诬入狱于是立志做父亲那样公正廉洁之士“且耕且读”勤奋学习。

在“且耕且读”中李钟峨遇到几位德才兼备的教师。一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二是胞兄李钟壁弟兄情谊深对他热心帮助、爱护有加;三是挚师马龙吟知识渊博善于启发诱导;四是妻子雷氏人称其“二先生”“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在各位名师指点下李钟峨学业大进。32岁中举人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份参加康熙壬辰(1712)科会试阅卷56—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生2700余人。

李钟峨提督福建省学政时兴利除弊政绩显赫受到福建省学界好评。是时考官贪污成风利用考试大敲竹杠。李钟峨“绝请托”“杜苞苴”免除供给蔬米使州官无法借机敲诈老百姓。主考时文武并重纠正重文轻武、武科人才得不到选拔的时弊。李钟峨对考试的“贿属陋习”深恶痛绝宣称:“吾不忍名器滥至此不卖秀才一名。”其行为使很多读书人感激泣下。为纪念李钟峨经学界多次请求批准在福建省城建诺水书院崇祀宋儒李延平和李钟峨。朱评在《福建省学政李钟峨肖像诺水书院序》中写道:“延平先生为道学渊源夫子为斯文主持共堪不朽一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钟峨任广西学政。康熙六十一年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讲评文史实为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参谋;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副职);九月转左庶子掌坊(正职)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十一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取陈朝坦等48名举人副榜10名。后授中宪大夫。清雍正五年(1727)任太常寺少卿时年已66岁。

李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大清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影响深远。清乾隆以后馆阁最重赋律清道光时与试帖诗同为进退人才之具。李钟峨还喜诗受官职所限虽多颂圣应制之作亦不乏雅洁之句。如《阻雨》一诗:“幽居只近在林间人阻河干梦屡还。风雨凄然烟雾满从今最厌米家山。”仅此数句可品其浓郁的诗味。督学福建时刻其父李蕃《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入选《四库全书》。

李钟峨晚年“目昏耳重”“养疾乡居”卒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终年88岁。

“通江三李”家风:忠孝仁爱

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良好的家风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家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通江三李”幼承庭训诗书传家形成忠孝仁爱家风并代代相传。李蕃忠信仁厚清廉为民;李钟壁笃孝双亲有高人之节;李钟峨仁心惠行一心为国储才。李蕃还不会说话时其祖父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4岁时其父就教他识字念书且临死之前仍希望他博取功名否则死不瞑目。据李蕃回忆:“吾少时侍尔祖食顷未尝不举古人名字、事迹及典故出处以相示其疑难字义辙以箸蘸羹汁书案间。”说他少小时一边吃饭他祖父一边给他讲名人故事有时还用筷子蘸汤汁写字教他读书认字。

李蕃受祖父教育恩泽以家庭为根为本为重以事业为职为业为贵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常在灯前炉旁教以古诗词并时令诵之还撰写《示儿十二则》《家庭十一则》谆谆教诲严格要求。

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是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江三李”及其后人敦行孝悌堪称楷模。清顺治九年(1652)李蕃正在阆中参加乡试第一场考罢成绩优异深得主考官赏识。其间南明军队进逼川北李蕃担忧父亲安危竟放弃第二场考试毅然回家照顾父亲。李钟壁至孝父母病逝后俱素食守孝3年;他不恋高官厚禄在母亲去世后请旨告老归乡迎灵葬母。李钟壁、李钟峨、李钟眉兄弟之间常往来书信、诗文相互关爱、相互学习饱含悌爱之情。李钟眉不幸早逝二兄对其子孙尽力教养、扶持。

“通江三李”交游甚广但始终秉持交游有德有识有名之人原则交往的均是当时高德饱学之士如海宁许汝霖、太仓王掞、长洲汪份、盐亭陈御简等。他们在为官做人上交往不交易、交流不下流、交锋不交恶其为人处事原则值得深思和借鉴。

“通江三李”及其族人重然诺敦气谊周济贫困不求回报有君子之风。据史料记载“通江三李”先祖李廷珠调恤邻里其义气众人皆知邑令授以冠带荣身(披红挂绿表彰奖励)。李蕃之父李能白敦行古谊品性醇厚于乱世之中不计个人得失扶危济困乡人称之。李蕃自幼耳濡目染与人坦然不设城府即使狡诈当前也真诚相待救人于危难不计回报;与仆同榻不分贵贱。后世子孙也始终秉持厚德为人的家风。

李钟峨的结发妻子雷氏相貌平平、一双大脚在封建社会里被人笑话但李钟峨从不嫌弃她。据说李钟峨还没中举时一次在古墓田耕地雷氏在割草。晌午雷氏送草去李钟峨想赶时间不肯立即下犁雷氏就坐在那里等。干活累了的雷氏坐一会儿就打起瞌睡来。她刚一睡着就梦见一白胡子老汉对她说:“你还不赶快醒翰林来了!”惊醒后见丈夫正牵着牛走过来雷氏对丈夫说:“嘿我才做一梦见一白胡子老汉说‘翰林来了’。我醒来一看是你牵牛过来你将来说不定是个翰林喃!”李钟峨打趣地说:“你看我这使牛汉累得一身汗水像雨淋怎么不是个‘汗淋呢’?”雷氏说:“真的我是这样梦见的。”李钟峨说:“那好嘛如果我真能有那么一天我走哪里一定让你走前面!”后来李钟峨果真做了翰林才华出众名声显赫官也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信守前言不弃糟糠之妻每次外出都带上雷氏还让雷氏走他前面。夫妻相敬如宾朝野传为美谈。清雍正元年(1723)诰封雷氏为恭人。

“通江三李”学风:勤勉精进

“通江三李”及其家族留下勤勉精进的学风人才辈出。

“通江三李”家族科举之路坎坷。先祖李廷珠“少时读书就试不遇”虽家业殷实于科举无望遭人嘲讽发誓送子孙读书寄厚望于后世。李蕃祖父李正开屡试不中弥留之际嘱咐子孙博取功名造福黎民百姓。李蕃之父李能白“好学善书”工书画作品入选《益州书画录续编目录》传世仍止步于贡生。

李蕃及其子孙承负着先辈之大望继承先祖勤勉精进学风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李蕃天资聪慧少时发蒙于父祖勤学不辍先后拜当地名师马龙吟、屈坤维为师。后逢蜀乱与父亲避乱于汉中、洋县之间虽九死一生仍“力学不少休”深得四川督学使陈平人、提学使陈曼仙等名士赏识。之后哪怕是身陷囹圄、归乡无计仍勤学不辍、致力著述直至终老。

李钟壁自幼苦学矢志高远。19岁时拜“理学醇儒”王源水为师潜心正学博览群书。即便是在为父鸣冤的路途上也书不离身、诵不离口。中年析居陋室“雨夜霜晨吟哦不倦”。晚年疾病缠身仍埋头著述。

李钟峨幼年体弱多病不喜读书以嬉戏为乐。待兄李钟壁中举李钟峨深受鼓舞“复事举业且耕且读”勤学奋进终成大器。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36岁的李蕃再次在保宁府贡院参加乡试考中丁酉科举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李钟壁考中丁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钟峨中举;康熙四十五年(1706)李钟峨高中进士开通江斑竹溪李氏进士及第先河。“通江三李”之后李氏子孙继承弘扬先祖勤勉精进学风重视读书求知3人高中进士8人中举28人做了秀才。李氏一门家声隆起文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