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民间歌谣趣谈

来源:张燕日期:2020-09-17 08:56阅读量:2577


巴中的民间歌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巴山民歌”仅公开出版的民歌就达3000余首既有专唱生产劳动为主的劳动歌也有教诲儿童的儿歌,既有在庭院休闲唱的小调故事歌也有庄重严肃的祀典仪式歌总之,下田有田歌,薅草有薅草锣鼓,薅秧有薅秧歌。有修房造屋过程中石匠、土匠、木匠吟诵的各类仪式歌有专用于婚嫁习俗的哭嫁歌、坐堂歌,支客司押礼先生吟诵的酒礼仪式歌有用于丧葬习俗的祭奠歌、孝歌,有杀猪匠献刚鬣仪式歌有抬行的报路歌有背夫的巴山背二歌还有请雨仪式歌春官说春歌,骟牛止血歌,烧香拜佛的佛歌巫师的诀术歌,嫁毛虫、烧土蚕、送疙虱等儿童民俗歌……在巴中七十二行行行都有歌可唱

在民俗仪式歌中祀典歌、诀术歌历史最为悠久。在祀典仪式中特别强调语言的力量,在使用中必须用原创的语言不允许即兴创作否则神灵听不懂达不到祀典的目的巴中丧俗仪式中使用的各类礼仪文出堂三献和对灵三献仪式均为明代抄本所用的劝孝、教孝等各类孝文与《诗经》中的诗一字不差,如“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距今约3000年之久。巴中民歌中最多的七言格律诗可以追朔到秦始皇31年的《巴谣歌》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巴中民歌以规整的七言格律诗为主,五言也有,较少。其表现手法采用传统的赋、比、兴,选用巴山人生活中最典型的事物,加以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和描写,朴实自然,毫不雕琢,浅显易懂。如“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用鲜花和蜜蜂这一特殊关系来比喻爱情是相互平等的,显得十分贴切生动。如巴山背二哥们在中午肚饿疲劳,爬坡走不动时,领队便打柱放腔“叫声脚杆你莫,上坎就到凉风垭,店老板娘等着你,敞开胸怀喂娃娃,你要想吃她那热馒头,就慢步慢步往上爬”!

民歌歌词创作手法之高,想象之奇特,比喻之巧妙,韵律之和谐,音节之宏亮、自然,是与那些用助词、叹词等虚词押韵的花儿《莲花山情歌》、布依族《浪哨歌》、纳西族《玉龙山情歌》根本不相同的,巴民歌禁止用虚词押韵。如“郎是蜜蜂飞上天,姐是蛛丝网屋檐,蜜蜂扑在蛛丝上,郎要高飞姐要缠”。又如:“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蹬眼发花,你是哪家小大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对门哥哥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莫在我身上想办法!”巴民歌抒发情感大胆直接、热烈奔放、淳朴自然,这是其他民歌中少见的,如“陪郎玩耍五更天,怀抱小郎把气叹,闰年闰月样样有,为何不闰五更天!”,真是“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代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写到“真诗还在民间”,巴民歌就是印证。

民歌的衬词与众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实词实句作衬词衬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甚至某些民歌的主题全靠衬句来表现这是其他地方民歌中找不到的,如《问郎几时来》,主体歌词为“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情郎,情郎回家慢慢走,妹儿眼泪湿衣裳”。其主体歌词和传统衬句“花花扇儿摇”“红花对牡丹”“十把红筷子”“绣球花儿红”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妙趣横生地表达出爱情主题。在歌曲结尾处出现了副歌:“抓住郎腰带,问郎几时来今天不得空,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小妹山上来!”这五句是紧跟主体歌词最后一句“妹儿眼泪湿衣裳”分手时真情实感的描写,回答了“问郎几时来”的问题,好似川剧帮腔,达到深化、渲染主题的作用。

民歌的曲调由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或“羽徵交替调式”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徵调式民歌主要是大调式大声韵山歌这种表现朴实、明快的大调山歌从北到南逐渐减弱反映了北方大调式民歌对巴民歌的影响。羽调式民歌从南到北逐渐减弱反映了南方小调式民歌对巴山民歌的影响。交替调式是巴民歌的最大特点,特别是羽徵交替调式最为普遍,这是南方小调民歌与北方大调民歌交融后的产物,如上个世纪50年代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的通江民歌《豆芽儿葱蒜叶》,就是一首典型的羽徵交替式,它与米仓山南广为流传的《送太阳》同曲异词,是我国南北民歌交融形成的典范。

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巴人文化,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以精取胜,收集整理了《巴山背二歌》《薅秧歌》《开山号子》《巴山茅山歌》《月儿落西下》等巴中民歌民谣的全套资料,包括歌曲的传唱范围、传唱时间、曲谱歌词、产生背景、主要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将选编入《四川民间歌谣集粹》。

image.png

 劳作时演唱薅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