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 | 周永开:初心不改、信仰永存的“周老革命”

来源: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袁城霖 袁敏日期:2021-06-29 16:07阅读量:4984

图片1.png

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袁城霖 袁敏

人物名片】

周永开,男,汉族,1928年3月生,1945年8月入党,四川巴中人,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一生追随党、赤诚为人民。

新中国成立前,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

离休后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在当地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听说自己受邀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活动,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心潮久久不能平静。6月20日,他在赴京前坦露心声,“心里无比高兴,但又略感内疚,因为自己为党做的事情还不够。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再为党和人民做些什么。”

“从北京回来后,我还要到花萼山去住一段时间。跟当地党支部、保护管理所等再聊一聊当地群众致富问题、红色资源利用问题、森林防火问题……”朴素的心愿,诠释着这位老共产党员93年来对党、对人民始终不渝的忠诚与热爱。

“我这辈子干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有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采访周永开,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一生就是一个‘小’字:我生活那个地方是个小地方,我这个人物是个小人物,我做的事情也是些小事情。我这辈子干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有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得共产党,我啥子都干不成。”

明明干了那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可周永开却一个“小”字轻描淡写,无不体现一位老党员的虚怀若谷。

1945年初秋,黎明前的夜幕下,现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后山。

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领誓下,17岁的周永开握指成拳,郑重宣誓。“那个场景始终就在眼前。党旗真红!感觉血液都要燃烧起来。”入党76年来,“永远跟党走”成为周永开恒久的信念,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中。

自从2019年周永开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后,他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反而更加勤勉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把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学习好、落实好,发扬伟大红军精神,使每一个人在党中央领导下,把宏伟蓝图化成实际行动。”虽然年逾九旬,在所住的小区院坝、在达州的廉洁文化基地、在达州市纪委的小礼堂……周永开还在为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仅仅在2020年,周永开就讲了十次党课。”达州市纪检干部李兰说。

离休28年,周永开一直坚持讲党课,就是希望教育引导人们始终坚守初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说,对于忘掉初心、丧失党性的人,他就会斗争到底。在原达县地委纪委书记任上,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扳倒李作乾”。

这是当年轰动全国的要案。李作乾是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奖状有50多张。但这样一个人却丧失党性原则,违法乱纪。

收到群众举报和上级要求后,原达县地区成立调查组进驻罐头厂,周永开任组长。“‘保护伞’天天来阻拦。顶着极大压力把案情查清后,对他(李作乾)的处理又出现分歧。”周永开回忆,在多次党委会上,他拿出确切事实证据,证明李作乾不仅违纪,更涉嫌违法。后来李作乾被逮捕法办后,罐头厂放了3天鞭炮。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2011年,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他出资近万元,先后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将“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錾刻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7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

同时,周永开还与另一名老党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了一部《共产党宣言》长卷。该卷长90米、宽7.1米,同样寓意着对党的拳拳感恩之情。

“时间过得很快,以前常走的山路,现在走不得了,但是一个共产党员心中的信仰之路,我要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周永开说。

1991年离休时,周永开已63岁。“为党工作不离休”,他决定去达州万源花萼山为群众做一些事情,带领百姓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如今,花萼山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这些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周永开说。

周永开为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我独自到野外巡护,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后来才知道是9个群众抬着滑竿,走了七八里山路,把我送到了医院,救回了我的这条命。这使我更加明白:我们共产党人只要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就不会把我们当外人。”

在达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陈武先看来,周永开身上最难得的是,虽身居高位,却为民情怀不减,共产党员本色始终不变。

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地处花萼山深处,村支书项尔方与周永开打了20余年交道。在守护花萼山过程中,项尔方很“怕”周永开。

彼时的大巴山,小路走不通,大路又没有,只能沿着一条小河沟进出村。村民出村卖东西靠肩挑背磨,早上4点出发,晚上8点才能回到家。周永开看在眼里,放出话:“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关。”

但要在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路,当年30多岁的项尔方想都不敢想。他跟着周永开三进达州,为村道争取到启动资金。修路缺资金,工程修修停停,周永开又把时任万源市长请到山里体察民情。2004年10月,项家坪村终于有了一条通村硬化路。同样在他的强力推动下,项家坪村于2007年通电,摘掉了达州市“最后一个无电村”的帽子。

项家坪村村干部杜成柳,当年只有十岁。但在与周永开接触过程中,让杜成柳记忆最深刻的是,常常听到周永开叮嘱花萼山的干部:千难万难,有党的领导就不难;这依靠那依靠,依靠群众就力量无边。

“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任巴中县委副书记时,为了解决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发展生产,他60%以上时间都在农村,还带头‘当农民’,在群众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8个多月。”了解周永开的达州市纪委退休干部李仕德还告诉记者,周永开离休后,省吃俭用,每月拿出一半工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

每次上花萼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他连续10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里给孩子们放电影,带孩子们到达州参观学校、看飞机,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4年,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学生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到:“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这名学生的3000元钱。

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

“我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以此回报伟大的党和人民”

入党76年,周永开有一个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共产党人不能有私心”。

周永开泛黄的党费证扉页上,写着两行格外醒目的字:“党费月月交,党性步步强”。这是周永开亲笔写下的格言。小本子记录着从2016年1月至今,每月交纳党费的时间、金额和收款人签字。这样的小本子,周永开的抽屉里还有厚厚一摞。

多年前,周永开与吴应明达成一项“协议”:“我们比一下,看谁先把党费交给组织。”每个月的23日,是周永开夫妻俩收到退休金的日子。第二天一早,两人就会到银行把作为党费的钱取出来,然后搭乘不同的公交车线路,将党费交给各自所在的退休党支部。

在建党98周年前夕,周永开更拿出节俭下来的10万元退休工资,郑重向党组织交了一笔党费。

去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那些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身影,牵动着周永开的心。“这是我和妻子对在一线抗疫人员的一点心意,请一定帮我们送达武汉,拜托你们了。”2020年2月13日,周永开夫妇将从银行取出10万元现金,郑重地交到了达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中。

周永开对“公”慷慨,对“私”却极度苛刻,每一笔捐款都是他和妻子吴应明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而来的。每每回忆起当年“地下工作”期间的场景,他便感慨万千,说今天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对于物资方面“自己够用就行”。他和妻子至今仍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职工宿舍,60多平方米的老屋里,每一件家具都说得上是“古董”了。沙发破了,就拿布遮盖、拿线缝上;椅子坏了,就用绳子固定绑住;一套蓝色中山服,更是穿了几十年。

直到今天,周永开夫妇还住职工宿舍5楼。地方领导关心他的居住条件,周永开摆摆手说:“群众住好了,我们才放心,大多数群众住上好房子,我们少数人差一点,我没有怨言。”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周永开的孙女周婧回忆,2005年,达州市纪委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爷爷第一个选,但他没要。“爷爷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周永开任地委副书记,他的家属吴应明是一般干部,当时组织部门拟提拔吴应明为副县级。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当时的地委书记说:“吴应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也影响党的形象。”

在周婧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爷爷在山里,自己上初中、高中、大学,都没有爷爷的陪伴。她不理解爷爷的事业,但慢慢已经习惯了他和家人的“疏离”。直到大学毕业,周婧成了万源市的一名人民警察。她走了几个小时山路到了项家坪村,看到爷爷守护的郁郁葱葱的森林,看到项家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才明白爷爷笃信的“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

2020年12月11日,在“周永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颁授仪式”上,周永开动情地说:“人总有‘走’的那一天,我给家人多次说,我过世以后,既不要坟也不要碑,就在花萼山给我种一颗树,我生前爱树,死了就让树来陪我,我在树下做底肥。我给党组织多次说,我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将来离世之后还要捐出我居住的房子、余下的存款和自己的遗体,以此回报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

达州市纪委监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