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巴中地方组织百年光辉历程及启示

来源: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日期:2021-09-14 11:23阅读量:3838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


    在党的历史丰碑上,巴中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红色沃土,孕育了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培育了巴中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巴中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伟业,用拼搏、奉献、奋斗书写了人生华彩篇章,用汗水、鲜血、生命证明了信仰的强大力量。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为了初心使命,与巴中人民一起战斗、工作和生活,无数英烈埋骨巴山林海。巴中地方党组织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了民族独立和民众解放而流血牺牲,为了巴中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忘我奋斗,从解放劳苦大众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巴中百年征途中,涌现出一批视死如归的英雄烈士、一批顽强奋斗的模范人物、一批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滋养,是党执政为民的精神根基。回顾党在巴中的百年征程,缅怀先辈丰功伟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特点规律,领悟历史启迪,对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巴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奋起抗争  革命烈火燎原大巴山

百年来,巴中英雄人物辈出。建党之前,以郭汝芬、赖虚室、巩晋孚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投身北京五四运动,给家乡带来了民主科学精神;以刘伯坚、胡大才为代表的留学青年赴欧洲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之后,以万敬修、李元述、邓江镇为代表的爱国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以苟寿南、胥克寻为代表的有志之士积极奔走、传播革命思想。巴中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大多为革命英勇献身。

大革命后期,苟寿南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开展革命活动,以“活仁药房”为据点,在兴文、清江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发展第一批农民入党,成立了苟家湾党支部;大革命失败后,在巴城建立了巴中县党支部。1930年秋,吕子谦、戚映元、吴瑞林等赴通南巴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建立了党、团支部。江口、恩阳、胜利一带也有党的活动。1932年,地下党员任炜璋统率川北民军,驻扎桃园,领导南江人民掀起抗捐斗争,后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参加解放南江城等战斗。到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巴中党员有100余人。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以通南巴为中心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取得了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四川军阀。当年,巴中百万群众,踊跃参军、奋勇支前,有2万人参加党团,12万人参加红军,4.8万人壮烈牺牲,涌现出傅崇碧等27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严尚林等128名省部级干部。川陕苏区通南巴境内设置一省一道九县三个特别市(区)的苏维埃政权,创设了十家代表制,诞生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四方面军训词。红军撤离时,组建了川陕边区特委及巴山游击队,以南江桃园为中心坚持五年游击战争。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转战两年多。红军撤离后,留守在巴中的党员和组织,继续领导群众抗击国民党还乡团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从延安和成都等地派来一批党员到巴中恢复党组织;从阆中、云阳等地转移一批党员到巴中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建立了巴中驻军特支、通南巴特支、竹子坎支部;20世纪40年代前期,川北地下党转变活动方式和斗争策略,不建立组织,党员独立作战,巴中仅有“活仁药房”、利民碾米厂等据点;同时,巴中还是南方局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站。川北地下党在化成办学,以此为掩护,从事地下活动,发展一批进步师生入党。巴中简师教师、地下党员杨正武、李雪峰等在学生中教唱抗日歌曲,编印刊物,宣传抗战。川军中校、地下党员肖中鼎在伍级生、郝谦等同志的协助下,以办厂为掩护宣传抗战,唤起民众抗日热情。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巴中军民万众一心,将士战死于沙场,民众献身于后方。川北地下党在动员民众参军支前、献金捐物、出川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统计,2.5万余名巴中儿女奔赴抗日前线,9000余人为国捐躯。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派王叙伍、王朴庵等到巴中清理党员和组织,从延安和川内各地派来一批党员到巴中工作。1947年2月,川北二工委在奇章中学建立通南巴工委(次年更名为巴中中心县委)和巴中县委,巴中县委隶属通南巴工委。化成小学、奇章中学广大党员师生深入农村,发展大批农民入党,建立党团组织和地下武装。1948年夏,南江、通江、平昌县委相继成立,统属巴中中心县委领导。川北地下党发动党员,开展农暴兵运,组织群众抗丁抗粮抗捐,争取做好以赵济刚为代表的统战对象工作,不断壮大革命力量。1949年底,川北地下党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南下工作团,解放巴中全境。此时,巴中有1300名党员。20世纪40年代,在大后方和国统区,面对白色恐怖,川北地下党正确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在巴中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和损失,在全国较为罕见。

历史启示我们,革命年代,在党的旗帜下,无数先烈用生命践行了入党的铮铮誓言,无数群众为革命流血牺牲。党员唯有信仰坚定、不怕牺牲,奋勇拼杀,才能赢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党唯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领导群众翻身得解放,才能赢得群众的倾力拥护和誓死追随;党唯有为民谋利,为民造福,植根于民,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战天斗地  城乡百业旧貌换新颜

巴中解放后,由地下党员、南下党员、军转干部重建巴中中心县委和四县县委,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和各项事业建设。开展清匪反霸、镇反征粮,减租退押、废保建村,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开展整党建党、整风审干、“三反”“五反”,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推行社会改革,移风易俗,禁烟禁毒,革除歪风邪气,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土改初期,恩阳区进行实验土改,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胡耀邦两次赴巴中视察;恩阳土改取得成功后,中央土改参观团到此总结经验,很快在全川推广。抗美援朝期间,巴中人民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美援朝,有七千青年赴朝作战,涌现了黄永保、饶益仕等一批战斗英雄。在开展的各项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党在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提拔干部,在此基础上改造党的基层组织和政权。

1953年起,巴中开始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兴修农田水利,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20世纪50年代前期,各县为成渝、宝成铁路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1956年5月,各县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首届县委。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各县县委组织领导大炼钢铁,大办厂矿,兴修水库电站,修建道路桥梁;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自然灾害,巴中发展一度遇到暂时困难;三年困难时期,为支援京津沪辽建设,巴中人民勒紧裤腰带,外调粮食10亿斤,支持国家渡过难关。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巴中困难局面得以扭转,特别是平昌县驷马公社创造的“驷马经验”,对全省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巴中地方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保持奋发进取的状态,战天斗地,埋头苦干,开展达巴公路、化成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厂矿、林场、农牧场和养殖场,努力改变巴中贫穷落后面貌,初步结束巴中一穷二白的状况。广大党员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了模范骨干作用,涌现出周永开等一批好干部。

1966年春,各县召开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县委。党的九大前后,各县成立革委会及核心领导小组,一批干部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生产工作秩序得到了恢复。70年代初,各县组建民兵团,派出1.4万基干民兵参与襄渝铁路建设,为蜀道天险变通途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中央和省、地委指示精神,1971年,各县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产生了第三届县委,党的组织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1975年,各县开展整顿,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一批重大基础项目启动,如三江电站、九浴电站等。

粉碎“四人帮”后,巴中揭批与清查帮派骨干,整党整风,解决遗留问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实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知识分子等政策。1978年,各县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了第四届县委。此时,巴中党员近7万。

从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下乡,有4万人到农村接受教育,为巴中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开展农业学大寨,修塘建库,改土造田,治水治山,植树造林,在农业生产中涌现了一批先进社队典型,如化成公社一大队、石板公社二大队、中和公社二里田坝生产队等;恩阳大桥、巴河大桥等建成通车,青滩电站、龙潭溪水电站投产发电,友谊水库、龙洞沟水库等竣工使用。开展工业学大庆,重点发展手工业、轻工业和“五小工业”,各县自来水厂、机械厂等先后投产。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促进商品适度流通。到1978年,巴中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历史启示我们,建设年代,只有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只有传承和弘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坚持有错必纠,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只有以祖国利益为重,心中有大局,心中有全局,才能体现局部在全局中的担当作为和特殊价值。

穷则思变  改革开放引领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巴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探索前行,推行财政体制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落实山区生产方针,发展多种经营,推行大包干,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水统旱包,推广杂交水稻,进行林权所有制和林木管理责任制试点。

党的十二大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分步进行利改税,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招合同工制,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撤社建乡,调整山区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地膜玉米,初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推行城乡体制改革,搞活商品流通;首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开展整党、“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成扫盲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三大后,确立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发南池新区,发展商业贸易,将巴中的木耳、芦笋、香菇、蜜饯等特色产品销往外地。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县先后召开第五次至第八次党代会,按照“四化”要求,精简机构,调整班子,换届改选,推行干部招聘制。实施巴山引水、输变电工程,发展机电提灌,兴建电厂(站),建成二南公路等。发展纺织、食品、机械、粮油等产业;改造或扩建加工厂(车间),引进生产线,实行厂社挂钩;开发川北气田资源,发展化工产业;创建粮油、林业、药材、果蔬等生产基地,进行食品纺织加工,提高加工质量。

1993年7月,设立巴中地区。从此,巴中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地委确立“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战略,提出“狠抓基础、快上工业、活跃商贸、开发旅游”的发展重点,制定“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迈大步”的奋斗目标,地委带领全区9.46万党员和320万人民,掀起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四大工程”建设,开展第一轮交通大会战,建成唐巴公路等,设立江北新区。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地委制定“以非公有制经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框架”的发展战略,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探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思路,深度开发第一产业,积极促进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掀起第二轮交通大会战,到2020年,全区基本建成标准化的公路运输网。期间,开展“三讲”教育和“全省学巴中,巴中怎么办”的讨论。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巴中推进以“池园经济”为基础,以“五改五建”为特色,以“到村入户”为目的扶贫开发模式,创造全国典型,形成了“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经验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同时,通过狠抓以交通为突破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治水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以池园为特色的文明新村建设,以科技流通为重点的专业大户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巴中实现了从整体贫困到整体越温的历史性跨越。

世纪之交,巴中借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建特色基地,创山区致富典型”的思路。2000年12月,巴中撤地设市;市委带领11万党员,按照既定目标,实施生物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市委确立建设“三大经济”、实现“三市”目标思路,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通过开展“五个活动年”和“经营城市”措施,加快改革开放和城乡建设步伐;坚持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大招商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巴中大发展。

“十五”期间,温家宝两次视察巴中,并将巴中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给全市人民以巨大鼓舞和鞭策。期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了抗击非典和取缔法轮功的重大胜利。

2006年12月,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八个坚持”和“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发展思路,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探索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取消农业税,促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注重打好老区牌,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全社会支持,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乐巴铁路、广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巴中不通铁路、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十一五”期间,巴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孕育了“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王瑛等一批好党员。

历史启示我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苦干实干,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初心如磐  扬帆奋进建功新时代

2011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发展思路,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巴中加快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速推进城市功能设施建设,设立兴文、恩阳新区,与主城区形成“一城两翼”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巴城为中心,以县城为支撑,以特色镇为节点,以中心村聚居点为辐射的四级城镇体系。在农村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建成新居25万多户,推行农村土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巴中站、巴中东站运营,广巴、成巴、成渝铁路客运开通,广巴、巴渝、巴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星桥、牛角坑、二郎庙水库投入使用。不断健全城乡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四大文化工程”,举办光雾山红叶节和巴人文化艺术节。开展“挂、包、帮”活动,采用“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点面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典型案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查处一批腐败案件,刹住歪风邪气,克服顽瘴痼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十二五”期间,巴中实现城乡发展新突破、新跨越。经济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重大突破,城乡面貌深刻改变,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治稳步实施。

2016年11月,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决胜脱贫攻坚,建设五彩巴中”的发展思路,实施五大跨越,坚决打好“老区牌”“绿色牌”“扶贫牌”,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任务。《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给巴中发展带来新机遇,市委提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实施“六大突破”,强化“六个推进”,实现“六个走在前列”。突出发展四大特色农业、四大新型工业、四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石墨、天然气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深化“放管服”“三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整治“中梗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着力推进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推行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在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巴中原创性的改革经验。全面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数字巴中,推进“三网”融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加强渠江流域源头保护;在普九基础上,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持续推进创文活动,市民素质明显提高;组建文旅集团,推进全域旅游。恩阳机场通航,巴万、巴陕高速公路通车,城市主干道改造完成。巴中人民梦寐以求的“航空梦”和县县通高速的梦想成为现实,“高铁梦”即将实现。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在中央、省和浙江丽水的大力支持下,全市6.29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尽锐出战,帮助近50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2月,全市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10万名党员冲锋在前,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选派十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应有的贡献。按照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构建综合发展体系;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启动“巴山优才”计划,坚持“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巴中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基础建设历史巨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生事业长足进步,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委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确立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市委带领全市13.76万名党员,按照“讲真话、做实事、去繁冗,有情怀、扬激情、反颓废”的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紧扣“两主三基、四向发力”具体路径,依靠内力驱动和外力拉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新时代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

历史启示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创造,才能抢抓先机,开创新局;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最大公约数,才能勠力同心,合力攻坚。

巴中地方党组织百年征程,历经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和接续奋斗,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百年来,在党的信仰之光照耀下,巴中成千上万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和誓死跟党走的人民群众,经过浴血奋战、艰苦创业,闯关夺隘,创新创造的长期奋斗,铸就巴中今日之辉煌。建党百年华诞重大时刻,巴中党组织百年光辉历程,将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不朽业绩。

   (罗之聪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