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色文化基因的提炼与弘扬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二期日期:2017-12-01 09:29阅读量:969

———以渡江战役红色基因为例

在提炼红色文化基因时,我们都无法脱离它所承载的红色历史和所处时代的红色背景。提炼渡江战役的红色基因,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渡江战役,特别是把握党在这一阶段前后已经凸显的红色精神。

基本情况

(一)渡江战役基本情况

80e499eb1539493cb42ff2405db6bd73.jpg

基本史实  1949年4月,在西起江西九江东到江苏江阴的千里长江上,我军一举突破国民党陆海空立体防线,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迷梦,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独特”之处 “紫石英”号事件和人民解放军夜宿上海南京路情况,这两则“独特”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捍卫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紫石英”号事件:“紫石英”号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前与西方列强第一次公开武力对抗,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在我人民解放军准备发起渡江作战时,“紫石英”号等四艘军舰先后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从而引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英国军舰持续2天的火力冲突和持续100天的地面谈判。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新华社4月22日《抗议英舰暴行》的社论,指责“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英帝国主义必须担负全部责任”。也正是在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正确决策下,该事件最终以英舰逃逸而结束。

4fddef5b5c4143c6b3d02856b8a951ff.jpg

“紫石英”号事件引发的军事冲突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英国学者认为它是“英国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的终结”,有的更发展为“列强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的终结”①。对于中国而言,则象征着即将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勇气,也昭示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忍受屈辱外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民解放军夜宿上海南京路情况:毛泽东在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说过,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上海战役之前,总前委制订了《入城守则》,最重要的有两条,一不准在市区作战使用重武器,二是部队不准入民宅。对不入民宅,有的干部想不通,问:“遇到下雨,有伤病员怎么办?”陈毅坚持说:“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入,天王老子也不行!”当3野主力9兵团第27军、23军及20军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市城区,十万大军全部露宿街头,使国内广大人民及海外各国对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刮目相看。英军名帅蒙哥马利感慨地说:“我这才明白了你们这支军队为什么能够打败经美国武装起来的蒋介石数百万大军。”“它象征着新中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彻头彻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②。

(二)红色时代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乃至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解放的一部分,这是无法抹去的时代背景,同样解放战争期间凝聚的红色精神,对渡江战役而言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参照意义的。综合分析,与渡江战役比较契合的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民创业和守业的“西柏坡精神”。

2039ad29e646487aa2993016646cd2a1.jpg

渡江战役的战略决策阶段与西柏坡是密切相关的,1948年12月12日渡江战役被首次系统提出,整个战役前的运筹帷幄,党中央也都是在西柏坡完成的。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讨论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问题。而这无疑也明确和坚定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向全国进军的信念。

渡江战役红色基因的提炼

(一)精神基石——人民

淮海战役后,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同样,人民解放军成功渡江从渡江船只、船工到基本的物资供应,也始终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刘伯承曾这样评价:“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前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粮食给军队吃,他们的贡献极大,感人极深”③。

广大民工在船工的征调中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渡江战役时无数船工更是贡献了自己唯一的财产:船和生命,不求任何回报。“年轻的小伙、姑娘,主动推迟婚期,报名充当船工,连60多岁的老船工,50多岁老大娘都不甘落后”④ ,仅安徽无为地区就有3400多名优秀水手参加渡江作战。涌现出特等英雄车胜科、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等一大批渡江功臣。车胜科在父亲参加渡江作战牺牲后,忍着极大的悲痛,子顶父职,同其弟一道,继续完成了渡江任务。马毛姐年仅14岁,主动要求参加渡江先遣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把第一批渡江勇士送上铜陵江岸,返回途中,又抢救翻在江面上的我军两条沉船上的16名战士。在渡江战役中,无为船工、水手中涌现一等功臣296名、二等功臣429名、三等功臣973名、四等功臣499名⑤。

百万大军过江作战,物资保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山东、苏北、皖北动员的临时民工就达320万人,组建了几十个民工随军服务团,确保部队打到哪里,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⑥;苏北、皖北筹集与运送前线的粮食达3.4亿多斤;山东的妇女广泛开展了“每人做双过江鞋”活动,赶制的布鞋有200多万双。

正是人民的无私支持和付出,保证了我军作战指挥及后方保障,这也正是我们胜利的坚强基石。从根本上说,渡江战役是一场人民战争,渡江战役的胜利也印证了军民团结,一往无前。

(二)核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毛泽东在新年献词发出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文章中指出“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7}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全国的决定性胜利,并在西柏坡描绘出新中国的蓝图。

以第三野战军为例,前身的华东野战军在鏖战孟良崮、浴血豫东、决战淮海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随后主力于3月中旬进至庐江、无为、除县、六合、扬州和如皋一线,进行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中旬,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随后解放了杭州和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渡江战役后,第三野战军的步伐没有丝毫停滞,该部第7兵团在第二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一部的配合下,解放了浙江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第10兵团于7月上旬由苏州地区车运南下,向福建进军,解放了福建省会福州市,至10月中旬,解放了福建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第三野战军作为我党、我军的一个缩影始终发挥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南征北战,最终解放全中国。

同样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该部20军、21军、23军、24军、26军、27军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长津湖之战中,还创造了中国军队歼灭美军团级战斗单位的唯一战例,彰显了我党、我军为了人民独立、富强,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

(三)时代旋律——爱国

红色基因必须要结合、涵盖时代主旋律才能焕发生命力。回望百年,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对“国家”的责任,承担起民族救亡的重任,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与解放的道路,在维护国家统一、保卫和平的路上从未停歇。

渡江战役时,以单一兵种对付陆海空立体防线、以小木船来对抗军舰,渡江老兵刘文天回忆道:“1949年4月20日,我所在的第三野战军接到命令,当晚要强渡长江!当时,我们每个排乘一只小船,大家拿铁锹当桨,不停用劲划。渡江途中,枪弹如雨,不少战友牺牲,江水都被染红了……”。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时任第二野战军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回忆当时的场景:敌人的枪弹、炮弹掠空飞舞,构成拦截火网,第3连2排的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纷纷挺身为船工水手遮挡子弹,勇敢前进!负伤的班长一面奋力划桨,一面高喊:“只要还有一口气,也要战斗到底!”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对国家的热爱。

将时代旋律加入渡江战役所体现的红色基因为: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勇于担当,振兴中华。

红色文化基因的弘扬

红色文化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血脉永续。作为红色纪念地、纪念馆如何更好的去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呢?

全方面扩大红色影响力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参观时长的参观者制定不同的讲解词,最大限度满足参观者的需求;通过与其他纪念馆、博物馆进行馆际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交换展览内容进行展出,以增加纪念馆的内容和吸引力;还可以组织相关红色文物到全国各地作巡回展出,使文物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为全国所认识;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撰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红色学习资料;与电视、网络媒体合作开设专题专栏,通过老兵和专家学者等对红色基因的实质内涵进行解读,营造出学习、传承的良好氛围。

发挥红色基地优势利用清明等特殊纪念日,举办革命纪念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祭奠活动,抓住“七一”“八一”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让更多的人在缅怀革命先烈、回顾光辉历史的过程中,洗礼灵魂,升华自身境界,增进对党的认识与热爱。

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我是小战士”等生活体验特色品牌活动,组织学生在红色基地体验封闭半军事化的生活,亲身体验纺线、打靶、医护包扎等活动,让红色历史以体验的方式传送给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红色纪念地、纪念馆而言,准确地提炼出包涵的红色基因,采取鲜活的形式加以弘扬,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才能真正为孕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源泉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渡江战役》,第772-77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②《陈毅军事文选》,第507-50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6。

③《刘伯承军事文选》,第449-45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

④军事科学院军史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五卷)第9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⑤中共巢湖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巢湖地方史》(第一卷),第361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渡江战役》,第1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

⑦《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部 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