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魏文通在全市党史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史志网日期:2012-07-24 11:11阅读量:1756

    

在全市党史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魏文通

(2012年4月13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党史地方志工作会议。刚才,松柏同志总结回顾了去年全市地方志工作,传达了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地方志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地方志系统在服务全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大局中,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依法修志,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全市二轮修志工作中,在志鉴业务编纂、资源建设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前列。市志办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并荣获国家“双十佳”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修志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大家表示亲切的问候!

    盛世修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它不仅为后人留下历史资料,而且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现实借鉴,直接服务于时代发展需要。

    一是编修地方志为党委、政府提供资政服务。古人云: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当代写志,隔代修史”,地方志是当代政府“官修”、“官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记述一个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教化、存史功能,其核心价值是资政。二轮志书记载的时限,正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全面真实记述好这段历史,对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借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编修地方志是我市文化强市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丰富的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志书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传承用途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志书记述巴中的发展成就、灿烂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弘扬红军精神,传承先进文化。同时,志书、年鉴、地情资料,本身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层面上,绵延不断地编修地方志,体现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

   地方志作为优秀文化瑰宝,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各级各部门要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从文化强市的高度,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广大方志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光荣职责,抢抓机遇,再接再厉,努力做好地方志工作。

    二、打造精品,全力做好二轮修志各项工作

    我市二轮修志,市委、政府规划市、县(区)出版市志1部,县(区)志4部;市级部门出版事业志。2009年,又启动了《汶川特大地震巴中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目前,《通江县志》已出版发行,《南江县志》正式出版,《平昌县志》正在印制,《巴中市志》、《巴州区志》正在审查修改。市级部门已出版事业志36部,有的正在编纂,有的审查后未付印,面临的任务还很重。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我市二轮修志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官书官修,是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属性,是法定的“官职官责”。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方动员、各级地方志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要把修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地方志工作机构是修志的直接组织者。各县(区)要重视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要将编纂机构及时调整到位,并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专业素质精、作风素质优的干部优先选拔到地方志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充实领导力量。高素质的修志队伍是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方志人才的培训学习,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需要。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需要有条件和经费保障。各县(区)要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解决工作必须。同时,要把日常工作经费和出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

   二要强化协调配合。编修地方志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与广泛支持。没有社会各界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修志工作将成为无米之炊。各地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及时为编纂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翔实的资料,确保修志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方志部门要与各部门沟通联系,拓展方志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志书内容。

   三要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志书是传世之书,要能信今传后,存史资政,关键在质量。“存真求实,记述全面”是志书最根本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保障和提高质量贯穿于志书编纂出版工作的全过程,精选精编、精雕细刻,推敲修改、反复打磨,编纂出精品佳作。在编纂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要站在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高度,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把志书的政治关、资料关、史实关、文字关、体例关。市志办作为业务指导部门,要对全市志书的质量进行总负责、总把关。要加强检查指导,深入到修志工作的第一线,把工作做实。同时,要坚持评审验收制度,严把验收标准,按照志书的行文规范、印刷规范进行把关,不断提高编纂出版质量,力争出精品创佳志。

    三、勇于创新,拓展地方志工作服务新领域

    近年来,全市地方志系统在认真开展好志鉴编修、地情读物编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拓展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手段,服从于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使地方志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方志馆建设,获得了省志编委的充分肯定。在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新形势下,全市地方志工作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机制,拓宽发展空间,着眼于大文化概念,以志鉴为中心,开发方志产品,推进我市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要切实开展好读志用志。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 一地之百科全书”,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是潜在的,如将他束之高阁,再优秀的佳志良作也不能实现其价值。我们一定要坚持修志为用的工作指向,实现由以修为主到修用并举的转变。随着我市二轮修志的深入推进,一大批优秀方志成果出版面世,要充分利用志书首发式、各种庆典活动,以及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地方志,深入开展志书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方志,用方志”的良好氛围,实现地方志价值的最大化。

    二要拓展方志资源开发领域。地方志工作历经3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从编修一本书向志鉴、地情书、地方文献等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强市的过程中,地方志作为一种基础性文化资源,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富矿,方志成果被社会各界广泛利用开发,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市、县(区)方志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对地方志资源、熟悉地情的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编纂出版一批体现巴中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情读物和文化丛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我市文化市场,并在党政决策咨询、建设项目论证、旅游资源开发、抢救文化遗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加快推进方志馆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我市建设的市方志馆,既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方志馆是不同于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它的定位是地情馆,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广泛性的特点,是集收藏、编研、展示、交流、教育于一体的文化设施,服务对象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各类研究人员,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近5000平方米的市方志馆即将建成投入使用,要加大入馆资料的征集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和科学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巴中地方志成果的转化平台,成为巴中地情的展览馆,成为巴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设施。有条件的县(区),应当抓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方志馆建设提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争取早立项、早建成、早使用,使民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四要不断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县(区)方志部门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市的地方志网站是在全省开通比较早的地方志专业网站,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网站进行升级改版,丰富栏目,充实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为社会各界获取地情信息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便捷,推动我市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市图像信息资料库通过几年的建设,征集了大量珍贵图片、文字资料,并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但这还不够,要进一步扩大资料征集范围,要将包括旧志在内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料、重要影像录音资料、重大事件当事人口碑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尽可能地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料收全整理和完好保存。

   同志们,编史修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政府的统筹部署,抓住文化大发展历史机遇,振奋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开创我市党史地方志工作新局面,为把我市建设成文化强市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