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志网 日期:2013-01-04 10:06 阅读量:1045
“终于不用再年年躲地质灾害了!”庞开川所在的城子山村,过去常受泥石流的肆虐:每年7-9月,一家人时常都要到亲戚家暂住,躲避可能发生的泥石流。
在去年建设的巴山新居中,庞开川一家搬进了洋气的两层小楼,自己还成了村里油桐产业园的产业工人。
像庞开川一样的家庭,在通江还有很多。这一切,得益于通江县巴山新居工程强力推进。
田园生态
新环境造就新品位
隆冬季节,雪花飘飘。陈河乡陈家坝村,已经看不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留下的痕迹。
2011年,陈河乡以巴山新居建设为载体,有序引导农民聚居。现在,陈家坝的村民开始过上新生活,室内设施现代,也都装了宽带;房前是休闲广场,屋后林荫道的尽头是篱笆小菜园。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自家小菜园里的绿色蔬菜。
“环境改变了,我们走出去也感觉比过去有品位。”
据统计,目前通江全县建成田园生态式巴山新居312.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2亿元,7.5万人已快乐入住新居。
产村相融
新产业催生新底气
在通江,巴山新居建到哪里,因地制宜的配套产业就跟进到哪里。
按“产村相融”原则,目前,板桥口乡城子山村引进外资800万元,建黄金梨园200亩、油桐产业园1000亩,修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解决了聚居点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产业向新居聚集,新居建设又催生了新兴产业带。
建设巴山新居,必须要有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来支持助推,成了通江县广大干群的共识。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是通江对巴山新居工程建设转型升级后的深层次摸索。
行走在通江巴山新居的各个聚居点,水产养殖休闲区、大棚蔬菜种植区、脱毒马铃薯园区、富硒茶核心示范区、猕猴桃种植区等产业示范园区,和新路新居一起,坐落在山水田园间,既是产业又是景点。
城乡一体
新方式改善新生活
巴山新居建设究竟让农民得到了什么?群众自己有答案。
诺水河镇梓潼村,山高坡陡,全村被零星地分散在各山头上。“一声能叫答应,走起来要半天。”这里的巴山新居该怎么建?诺水河镇党委书记苟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山上建新居,要专门打通公路、建微水池等基础设施,先期性的一次投入就要达300万元以上。把群众集中迁到公路沿线,既降低了基础设施投入,置换出来的土地也便于整体规划。看到先期搬迁的村民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城里人一样,其他村民就常来找政府申请。
在三溪乡张家梁村,依山就势的一排排乡村“小别墅”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村民蒲君平带着7岁多的小孙儿,在新居里的农家书屋,拿着故事书给孙子讲故事。
在铁佛镇平坝村广场,十多名村民在一排健身器材上扭腰展臂。76岁的李雄老人乐呵呵地说,跳舞、健身不再只是城里人的专利了。
通江县委农办主任冯坤介绍,全县规划建设的巴山新居聚居点都有文体活动中心,设施齐全配套。一有空闲,群众都会前来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文明和谐
新生活带来新风尚
巴山新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住房建设,居住条件改善,更是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王坪村庄房梁巴山新居入口处,“个人卫生,今天你讲究了吗?家庭内外,今天你整理了吗?……”这些温馨的提示吸引人的眼球。
义务扫墓20年,已搬进巴山新居的村民王建刚,用实际行动做着最真实的回答。顺着老王手指的方向,不远处的一块“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格外引人注目,庭院保洁、垃圾储运和处理制度一应俱全。
“要是卫生搞不好得了黄牌,娃娃一回来就闹,饭不吃可以,但卫生要走前头。”群众开始认同了。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五乱”治理机制就这样形成。
通过实践,通江县成功探索出了巴山新居“四注重四提升四避开六为主”的建设新模式和“565”管理新机制。
现在下村,群众都会把自家的特产拿出来和干部一道分享,说是感谢党的政策好和干部的辛劳,这样的质朴很令人感动。通江县的干部对此深有感触。- 上一篇: 中共巴中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召开
- 下一篇: 巴南高速公路分段通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