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志网 日期:2012-12-27 09:53 阅读量:1223
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纪录片《寻踪米仓古道》在央视第九频道播出,沉睡千年的米仓古道,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2年12月12日,巴中市首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一个个如歌的故事,不知湿了多少人衣衫!
巴中人开始筑造一条文化长廊,并在其间阔步前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
“加快文化自醒,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是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巴中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新一届市委决策者将“文化强市”提到了全市基础性发展战略的高度。
“学习的劲头足了,创作的作品多了,建设的力度大了……”一年多来,巴中文化领域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不断完善的文化设施,不断提高的文化素质,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不断增强着400万老区群众的自信心和尊严感。
崇尚精神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
要坚定同步小康的信心,务实跨越发展的举措,400万老区人民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连接心与心的纽带,最坚韧的莫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文化强市”的根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是“文化强市”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市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我市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了巴中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表彰大会,让一个个立足本职、崇德尚行、和谐友爱、服务人民的故事深入人心、动人心弦;开办“秦巴大讲堂”讲座21期,提高了巴中人民的文化自信,加快了文化自醒,增强了文化自觉。
2012年,我市开展了“重走红军路,宣传十八大”主题活动,组织了“红军入川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挖掘红军文化、弘扬红军精神;提出了“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时代精神和“创新奋进、文明诚信、友善协作”的新时期巴中人文精神;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提炼出了“思想、引领、卓越、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巴中精神”叫得响亮,叫得自豪!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中华医药能治病,中华医药能治国;中华民族‘千年健’,而今谱写新传说……”一曲《中华医药》,将中药的神妙表达得淋漓尽致,将药中蕴含的哲理传唱得荡气回肠!
2012年初,由巴中市文联、巴中市文化局选送的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在“2012年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
乘着“文化强市”的东风,我市文化作品层出不穷,精品力作频频闪现。
大型音舞诗《巴山路》、《活着》、《生命的天空》和大型综艺节目《巴山诗韵》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四川清音《百花争妍》在四川庆祝党的十八大专题晚会“永远跟党走”上成功演出;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小品《斗地主》、舞蹈《翻山铰子》、歌曲《巴山妹子》、小品《巴山背二歌》等5个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银奖、四川省群众音乐舞蹈大赛创作金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最高奖、四川省“群星奖”一等奖等奖项;歌曲《地球的呼唤》获全国十佳环保歌曲大赛优秀奖,并作为四川省歌曲创作会上的赏析作品;歌曲《女儿好》、清音《开学第一天》获全国“人口文化奖”;歌曲《活着》获全军“烽火70年”全国征歌优秀奖;歌曲《喊山》、《嘉陵江赞歌》、《老来俏》、《枫叶红了》等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红色天使》、《金花银花山花花》、《翻山铰子》、《石破天惊》、《巴山红军魂》等作品先后在四川省声乐舞蹈大赛中获奖。
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带给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全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摇旗呐喊,进一步让外界认识巴中、了解巴中、喜爱巴中。
创作氛围浓厚 文化产品成果喜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文化强市”的必然选择。
市“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于2011年9月15日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南江县启动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建设,平昌、通江、巴州文化馆、图书馆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均已达到国家等级馆水平。市体育馆、游泳馆、工人文化宫、望王山健身公园正在加紧建设中,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支中心。全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状逐步改变。
“将统筹城乡、全域巴中的理念贯穿文化发展始终,赋予‘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崭新文化内涵,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市的决定》响亮地提出。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文化站188个,正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提档升级;新建乡镇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19个;新建农家书屋2387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文化大院120个,文化示范村60个,村广播室299个,村级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17个;已完成60%的乡镇、80%的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建设;实施了803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19万多户群众收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龙头,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为骨干,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为基础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全面提升巴中文化整体形象
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如同一颗颗五彩斑斓的贝壳,等着有心人去拾拣。
发掘文化资源,是珍爱。2012年春季,我市邀请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国内外30余名知名专家对米仓古道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米仓古道遗迹15处,与米仓古道相关的文物点近100处,确认了米仓古道的线路走向和重要历史价值,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为米仓古道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学术支撑。
保护传统文化,是珍爱。近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869.96万元用于维修文物、环境整治、添置安防设备、改造基本陈列等;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开展了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
打造文化品牌,是珍爱。我市修缮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迁葬了18000余名烈士遗骨,全面维修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新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将通江王坪村建成“红区第一村”;努力将巴中打造成“中国红军石刻标语之都”和全国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成红色文化核心;全力打响打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国”字号品牌,彰显巴中独特生态魅力,实现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加快构建“一城三带两集群”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今年2月29日,南龛文化产业园项目奠基仪式上震耳欲聋的礼炮声,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推向高潮。
“我们正加快构建‘一城三带两集群’的文化产业布局,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市文广新局局长黄鸣说。
“一城三带两集群”,即以巴城为中心,南江、通江、平昌县城为副中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纪念馆等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空山、镇龙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带;以巴山民歌、民间舞蹈等为重点的民间民俗文化产业集群,以张思训、晏阳初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产业集群。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于2011年开始修建,2012年5月9日正式开园,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龛文化产业园是我市首个文化产业集聚平台,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中国红色文化旅游新高地,加快建成产业集聚园区和文化专业街区。目前,巴国文化接待中心已经开放,飞霞阁重建工程主体已完成50%。
平昌佛头山文化产业园集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2012年5月5日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7亿元,园区主干道、公园广场、地下停车场、上山梯步、市政管网、绿化亮化等工程已全面竣工。
与此同时,南江米仓古道文化产业园、兴文传媒产业园、恩阳古镇文化产业园建设也正在加紧推进。
随着文化产业项目的纵深推进,一批文化传媒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
“没有文化的教益和精神的皈依,就谈不上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巴中的跨越发展必然伴随着巴中文化的繁荣兴盛。一年多来,我市多措并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为巴中“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