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辨析

来源:史志网日期:2015-06-18 11:10阅读量:2716

                [文章摘要] “川陕苏区精神”是巴中进行“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定位的核心文化力量。但在其文化宣传中,却长期用“红军精神”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这使巴中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宣传迫在眉睫。

[关键词] 川陕苏区精神;红军精神;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32年底到1935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北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了川陕苏区,也叫川陕革命根据地。这块苏区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最盛时期占地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包括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川陕苏区”被毛泽东同志认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位于当年川陕苏区核心地带的巴中市当地政府,依托这块苏区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这块革命历史资源,举起红色文化大旗,开发了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等经济项目。但笔者发现,巴中市在以苏区文化进行“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宣传时,“红军精神”使用频率远远大于“川陕苏区精神”。那么,这两种精神是否可以替代或者涵盖?在这种政府主流渠道宣传的影响下,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和结果呢?

一、红军精神

“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简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1928年5月前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它有三支主力部队,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红军”称呼存在有近10年的历史。“红军精神”就是以红军为创造主体,在十年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与广大劳苦大众在进行土地革命、创建苏区特别是进行长征等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主流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

二、苏区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

“苏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根据地,因这些根据地内的工农民主政权采用的是苏俄革命政权的组织形式——苏维埃来建制,故称“苏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民共建立了13个苏维埃政权(主要包括中央、川陕、鄂豫皖、湘鄂川黔、湘鄂赣、海陆丰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是为中央苏区。从意义上说,这些苏区是新中国的最初雏形,是中国共产党在非凡斗争的背景下,首次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管理的一次实践。这也成为其区别于其它宝贵革命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此,近20年来学术界研究者极力主张“苏区精神”应有别于其他革命精神。2007年11月16日,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暨第五次红都瑞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在瑞金召开,参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苏区精神应作为连接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已经上升到政权建设层面。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认为:“从表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历程的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山精神等)系列上来说,还可以加‘苏区精神’,只有加上反映苏区时期的苏区精神,这个精神系列才比较完整,不会使人有缺环断档之感。”

在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表述上,学界目前以瑞金”中央苏区精神”内涵为统领,即以“坚定信念,反对‘本本’,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为主要内容的伟大苏区精神。但显然苏区精神不仅仅是中央苏区的精神。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鼎盛时期,曾建立了13个苏区,面积约40余万平方公里,所辖人口达3000万。中央苏区只是其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近七分之一。而“川陕苏区精神”应该是指川陕边苏区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对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领域进行国家管理和治理的最初实践过程中,在创建、保卫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主流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同瑞金中央苏区和其他11个苏区相比,有很强的共性,都有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和彻底的革命奉献精神。但同时它又带有强烈的时代地域印记,川陕苏区执政史上的财政经济、石刻标语宣传工作等对新中国的革命有非常独特的贡献(关于川陕苏区精神的确切内涵,另有拙文论述)。总之,川陕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一环但又有其精神特质。

三、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关系

那么这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他们至少有这样的关系:

1、红军精神内容上涵盖了川陕苏区精神

红军精神在内容上涵盖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等。这几个精神的单个表述,都可以说是红军精神的组成部分,所以川陕苏区精神是红军精神的组成部分。从时间段上来说,川陕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13个苏维埃政权之一。“川陕苏区精神”应是“苏区精神”链中的一环。在整个红军精神系列中,它首先是属于苏区精神,而后再属于红军精神。

2、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内涵上不一样

因为红军精神是与红军流动作战、流动创建苏区等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红军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了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信念;忠于理想、智勇兼备的科学精神;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吃苦耐劳、为民谋利的奉献精神;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而川陕苏区则是相对比较稳定的革命实践,其内涵也具有自己很强的特色。总之,红军精神的精髓之源是广大红军将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而川陕苏区的精髓之源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福利和苏区人民对党的彻底奉献精神。

3、红军精神和川陕苏区精神的创造主体不一样

红军精神的创造主体是三支主力红军,而川陕苏区精神的创造主体除了红军第四方面军外,还更多的包括川陕边地区的广大劳苦大众。红四方面军指战员说:“我们在鄂豫皖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得了土地,今天,我们到四川去,帮助四川人民建立苏维埃政府。”川陕苏区是红军到来后,领导受苦大众进行翻天覆地的土地革命、禁烟运动等革命活动后创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红军和共产党是主心骨,而苏区人民是主力军,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彻底的革命精神开辟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苏维埃政权。

四、巴中市用“红军精神”来做主流宣传的弊端和影响

近年来,借着国家对红色旅游产业重视的东风,巴中市举起红色文化大旗,开发了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等经济项目,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在进行城市形象、文化宣传、旅游宣传时,“红军精神”的提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出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活动、宣传语中。比如:在四川省巴中市产业链的招商项目推介资料上,其介绍是:“巴中,红色土地,红军故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红军文化和宝贵的红军精神。”在巴中市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其主题是:“弘扬红军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此外还有诸如“弘扬红军精神,服务‘四大’战略,推动巴中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扬红军精神,矢志不逾发展红色旅游”;“发扬红军精神 着力解决‘四难’”;“用红军精神建设巴中,发展巴中”;“弘扬红军精神,宣传老区巴中”等等。“红军精神”提法没错,但联系上文内容,笔者认为,巴中市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弊端:

(一)、宣传定位太宽泛,只强调共性而忽略了个性

巴中市苏区文化宣传想要达到的目标,在“红军精神”的定位语下,不能给人以很确定的精神内涵解读。上文所述,红军精神是一个代表着三大主流红军10年来在各个阶段、各个地区所体现出的伟大精神面貌和形象的总和,其精髓是红军指战员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而巴中市所代表的川陕苏区,在创造主体上是红四方面军和广大的苏区民众,且“川陕苏区精神”的精髓是密切联系群众,和苏区群众对革命的彻底奉献精神。虽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都是以革命历史、光荣传统、伟人足迹、英烈遗迹等为资源背景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不同,各地红色文化形成背景也不同,因此,从源的形式和内涵的挖掘上各地都该有自己的特色。“川陕苏区精神”应该作为地方产品,在回答红色城市“我是谁”的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

(二)、宣传定位缺乏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在新时期,依旧还大提特提发扬“红军精神”是不合时宜的。正如党在不同时期分别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虽然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体系,但在各个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提法。只有在提法上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苏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现阶段已经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气质,并占取了相应的位置,中央领导人已在很多场合有了新提法。200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赣州考察工作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弘扬苏区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把老区经济搞上去。”2003年12月19日的《赣南日报》报道,李长春在赣州强调指出“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我们要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赋予苏区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它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外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底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发展规划纲要》中,川陕苏区作为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定位语也是“川陕苏区,红岩精神”,强调的是苏区精神而非泛指红军精神。

(三)、宣传定位形式太单一,意识太薄弱

红色城市的确定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做多角度、多侧面的宣传,而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宣传。“红军精神”这个单一的宣传用语容易使人产生听觉和知觉上的疲劳感,大众就算是怀着对红色文化的敬意与温情,也会被长时间的单一意识灌入所疲怠。这样就显示出现代感不强、亲近感不足、系统性不够的缺点。巴中市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对苏区精神的挖掘不够,缺乏历史的真实性,红色文化的原生感在这种长时间的单一和落后的宣传意识下正在慢慢消失。

综上所述,巴中尽管拥有红色历史文化的很多资源优势,但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据笔者对近期党校主体班培训学员关于这段文化基础知识和自觉意识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员认为虽然自己身处川陕苏区文化的腹心地带,但整个城市的红色文化氛围并不浓郁,其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并没有走出巴中,形成优势。这虽然有历史意识形态评价上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巴中市自身的城市文化塑造和宣传口号定位有关。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刘文彬《苏区精神研究述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