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决战贫困的百年史诗

来源: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日期:2021-01-18 17:54阅读量:2396

罗之聪毛智慧

    巴中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追求。百年来,巴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谋复兴,完成了从打土豪、分田地脱贫困、奔小康的持续求索,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巴中由贫穷到小康的嬗变,谱写了一部挑战贫穷、扶贫帮困、摆脱贫困和消灭贫困的雄壮史诗。

一、革命斗争  挑战贫穷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目标。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巴中人民在军阀割据下,过着三月杂粮三月糠,三月野菜三月荒的艰难生活。当时,占巴中人口9%—12%的地主却占有75%—80%的土地,广大民众挣扎在生死线上,有通江苦、南江难、巴中穷的说法。巴中地下党组织为改变穷人的悲惨命运,带领广大贫民进行三抗(抗粮、抗捐、抗租)斗争。

巴中这块土地是英雄的土地,这方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以巴中为中心和首府,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英勇斗争,歼敌15万,8万红军将士长眠于此,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党和红军领导工农群众建立苏维埃,通过土地革命实践消灭贫穷,使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巴中人民为保卫革命成果抛家舍业、倾其所有、无私奉献。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4.8万人血洒疆场,为红军运送物资达200万人次,提供军粮1.5亿斤。红军撤离后,巴中人民在遭受敌人疯狂反攻倒算和丙子丁丑空前干旱的困境下,仍竭尽全力支援巴山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巴中人民献金捐物、出人出力,有2万多人出川抗日,血洒各大战场,为中华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巴中地方党组织带领人民,坚持秘密斗争,直到巴中解放,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消灭贫穷的第一步。

二、艰苦创业  扶贫帮困

新中国成立后,带领166万老区人民摆脱落后状态,成为巴中地方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中央把帮助老区恢复国民经济作为一项主要工作。19512月,川北区土改试点工作在恩阳展开,川北区委书记胡耀邦亲临指导,听取土改试点情况汇报。待巴中土改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中央土改参观团专程到此总结经验。随后,分三批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制度,消灭剥削,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同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川陕边分团赴巴中慰问,转达中央对老区的亲切问候。巴中人民秉承中央关怀,发扬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到1952年,巴中粮食总产量达17612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23%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指引下,巴中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提供了制度保障,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巴中一穷二白的状况。三年困难时期,巴中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节衣缩食,忍饥挨饿,调粮支援京津沪,甚至发生了粮食在肩上,饿死在路上的感人事迹。三年困难时期,巴中人民不分昼夜,肩挑背扛、战天斗地,进行经济建设,初步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驷马公社创造的驷马经验,对巴中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中央授予驷马公社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在全省掀起了一场学严龙、赶驷马活动。

文革时期,巴中积极开展工业学大庆,发展五小企业,到1978年,发展国营企业127家,实现工业产值8148万元,为消减贫穷奠定了基础。此间,巴中人民积极接纳2.2万名重庆知青插队落户,组织1.4万名民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对老区的帮助着重于扶贫济困,解决吃穿问题,扶贫依靠生产救灾和社会救济,建立特困群体救济制度。

三、扶贫开发  消减贫困

贫困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巴中农村实行大包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加快了减贫脱贫步伐。

1979年,中央把帮扶老区提上国家日程。1981年,巴中被认定为革命老区。19849月,国家启动三西建设工程。1986年起,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组织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对贫困群众摸底调查,建卡立册25.9万户119.6万人,定通江、南江为国贫县,巴中、平昌为省贫县。各县因地制定扶贫规划,落实开发项目,变救济性扶贫为开发性扶贫,迈入了制度性扶贫的新阶段。按当时温饱线标准,经省上检查验收,四县于1989年相继越过温饱线。到1992年,巴中地区生产总值达22亿元,与1978年比,增长4.5倍;人均生产总值达689元,增长3.9倍,巴中人民结束了吃不饱、饿肚子的状况。这一时期,国家扶贫从单纯的救济转向帮助贫困户生产自救,调整山区生产,放宽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搞开发式扶贫,由纯粹输血转向重在造血

19937月,巴中地区成立。巴中人口由1978年的280万增加到321万,按省温饱线标准,贫困乡146个,特困乡54个,贫困村1097个,特困村442个,贫困户21万户,贫困人口91万,特困人口3万。199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采取扶持与开发并举的策略。巴中地委制定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迈大步的奋斗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类指导、计划单列、资金单放、物资单拨、领导专管、定点和对口帮扶等措施加大对老区扶贫开发力度。

90年代中后期,巴中人民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创造了巴中经验和巴中精神,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又是扶贫开发的经验,着力解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问题,促进了巴中社会面貌的改变。为此,温家宝同志批示:巴中地区扶贫攻坚的成就说明,只要找准路子,真抓实干,就能改变面貌。巴中在扶贫开发上敢为天下先,成为四川的样板,对全国扶贫工作具有普遍意义。在此期间,国家对老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老区农业税,增加财政补贴,免征投资方向调节税,进行对口帮扶,调整财政包干基数等,巴中用好用活这些政策,推动了扶贫开发进程。

2000年撤地设市时,巴中城乡发展面貌显著改观,缩小了与全省的差距。巴中人口达35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25.9亿元增长到93.7亿元,贫困人口下降到15.4万人,人均占有粮食434公斤,有13万户、58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200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把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巴中抓住中央实施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机遇,制定改善三大条件,发展三大经济,实现三市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状态,解决致贫返贫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步入了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阶段。此间,巴中采取按年度、分梯次、有重点、渐进式推进扶贫开发,使部分贫困户摆脱了吃穿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困境。

200910月,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在通江县沙溪瓦室、巴州区上八庙青木实施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印发《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开启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20125月,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会召开,全面启动包括巴中等市的扶贫攻坚行动。巴中在争取国家政策层面支持上取得突破,总投资460亿,以铁路、高速路为骨干的六路建设和以六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启动,极大促进了扶贫开发。

21世纪初,巴中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发展较快,落后面貌极大改变,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国家通过减税降费、东西部扶贫协作、免除农业税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行连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有效解决巴中四难问题。在此期间,温家宝、李克强等先后赴巴中调研,指导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

四、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

脱贫奔康是老区人民的愿望和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巴中依然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成为当务之急。

巴中三区叠加特征明显,整体贫困、集中连片贫困突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到2013年底,全市各县(区)均属贫困县,有贫困村699个,贫困人口49.4万,贫困发生率16.3%,是全省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奔康的双重任务,巴中坚决打响脱贫攻坚战,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巴中抓住精准扶贫机遇,坚持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施策、全域扶贫工作思路,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发展要求,实施“1+6”扶贫攻坚行动,加大扶贫投入,攻克贫困堡垒,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进入脱贫致富奔康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014年,巴中率先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试点,推行土地流转和增减挂钩改革,结合央企开展贫困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强力推进以巴山新居建设为载体的连片扶贫、全域扶贫,重在培育贫困群众能力,变等靠要苦干实干加巧干,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巴中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重要职责使命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明确总体任务,形成推进机制,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比学赶超、竞相争先的浓厚氛围,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决不让老区人民在脱贫奔康路上掉队。中央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力度,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将巴中纳入国家层面重点帮扶地区,省上大力支持老区建设,巴中主动汇报对接,分步实施,形成促进老区发展的合力。

巴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统筹城乡、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就。2016年底,215个贫困村销号,9.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65%,有效缓解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巴中精准脱贫首战告捷。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党的十九大对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巴中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绿色崛起为路径、产业强市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围绕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双七有目标措施,推行扶贫+”模式,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多元投入,强化资金、项目、产业支持,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实现拔穷根、挪穷窝、换穷业目标,群众问题普遍得以解决,巴中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到20202月,巴中市五个县(区)先后退出贫困县序列,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49.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6%,脱贫任务完成99.6%,绝对贫困基本解决,创造了巴中减贫史上奇迹,正昂首阔步与全国同步全面迈入小康。

                                         (作者单位:巴中市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