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述英烈慰忠魂

来源:史志网日期:2013-12-05 10:30阅读量:1651

    

    ——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志》随想

张汉兴

   

    回顾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既是真切怀念先辈,也是深刻把握现在和未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志》,日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志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真实记录了当年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浩瀚画卷和红军烈士陵园漫长的筑园史。

    1932年冬,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解放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范围包括23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南郑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地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红江县和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境内留下了中共陕南特委旧址,陕南军委旧址(陈小平故居),碑坝石刻标语群,坝溪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陕南战役的奇袭猫儿洞,巧夺蟒蛇滩等战斗遗址,涌现了陈小平,陈浅伦等一批革命英烈。

    在创建和保卫川陕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无数红军将士和川陕儿女英勇战斗,流血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年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和脱产的地方武装达12万人,牺牲4万余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0人就有1人牺牲。两年多投入运输力量约100万人次,提供军粮数十亿公斤。始建于1934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街道西南3公里处的王坪村。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其中有名有姓的汉中籍烈士13名,分别是:城固县4名、镇巴县3名、西乡县2名,褒城县、勉县、洋县、汉台区各1名。另有17名团职以上红军烈士牺牲于汉中境内,其中军级2名。1989年8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川陕先烈不畏艰难困苦英勇献身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与不朽丰碑。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志》作为一部专志,体裁上综合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考等形式,以志为主。上限1932年,下限2012年6月。正文47万字、图照200幅,资料翔实、结构合理,是涉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分布地域四川巴中、达州、南充、广元和陕西汉中5市挖掘丰富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率先推出的方志成果。

    早在16年前,陕西省方志专家、原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曾在《联合协作,编好革命根据地志》(《陕西史志》1997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必须打破地域藩篱,联合作战,以各根据地范围为单位,组建机构,编修独自成书的革命根据地志,就是根据历史上各个革命根据地所在范围,组织相关省、地(市)、县方志机构,分工合作,共同编修所在的革命根据地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志》的出版,是地方志工作者用专志形式反映革命根据地历史的一次可贵尝试。将会给川陕革命根据地所涉及的四川、陕西毗邻两省23个县地方志工作者一些启示。毛泽东同志在中共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得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与贡献,给与了高度评价。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宣传还不够到位。笔者倡议,可否由四川、陕西两省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域地方志机构分工协作,借鉴国家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成功经验,编纂一部《川陕革命根据地志》,由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部所在省四川省地方志机构牵头主持,作为四川省新编省志的一个专志出版,对全面、系统梳理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将大有裨益。

 

    作者:张汉中,系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