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来源:市地方志办日期:2015-06-18 11:09阅读量:2584

 浅谈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王敏   岳俊峰 巴人文化研究会:喻哲文                             

       1932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冲破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于12月到达陕南。在四川、陕西地方党组织和工农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转战三千里,翻越大巴山,挺进川北,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广大地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边人民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本文拟对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红军自身建设和川陕人民支持红军革命斗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关键。 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反“围攻”的军事斗争的胜利,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领导下,从1932年进入川陕边,在这里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的胜利。确立和坚持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导原则,就是“诱敌深入” ,“收紧阵地”。     红四方面 军 粉碎“三路围攻”后, 从1933年8月至10月,经过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的胜利,根据地迅速扩大,建立了二十三个县和一个市的苏维埃政权,面积达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七百万,红四方面军迅速发展壮大,由4个军11个师31个团,扩大到5个军15师48个团。①人数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翻,由四万人发展到八万多人。除此而外,还有地方武装1.5万人,赤卫军等群众武装约十万人②这时的川陕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又纠集了一百四十余团兵力约三十万人,加紧组织对川陕边红军发动的“六路围攻”。这时,红四方面军经过反“三路围攻”和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加之在革命根据地内,广泛开展了土地革命,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人民群众也广泛地发动起来了。红军人力、物力获得了很大补充,兵力已达八万余人。要巩固根据地的胜利,必须全力打破敌人疯狂的新的“六略围攻”。红四方面军鉴于根据地战线绵长,兵力分散,主力一时难于迅速集中的情况,根据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毅然决定仍然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    1933年12月中旬到 1934年6月下旬,在半年多的运动防御作战中,分东西两 线,逐次“收紧阵地”,逐步集中主力红军。在保持我军旺盛的攻击力的同时,拉长了敌人的战线,分散了敌人兵力。 在运动防御作战中,我先后抗击敌人三次总攻,歼敌三万多人。到7月中旬,敌人开始以万源方向为主要目标,全力向 大面山一线阵地猛攻,红四方面军开展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仅在万源前线三次猛攻中,就歼敌达一万多人,适时创造了反攻条件。在全线反击中,敌人纷纷溃逃。经过分割包围,向敌纵深发展,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约六万余人,俘敌两万余人。恢复了宣达战役后的原根据地,并扩大了部分新区。刘湘在8月23日即电蒋介石请罪叫苦声称:“耗资九千八百万,损折士兵八万,军官五千”③。     红四方面军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四川军阀,也给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的五次“围剿”以有力的打击。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创造了反“围攻”的光辉战绩。实行“收紧阵地的战略方针与中央苏区王明推行的“御敌于门外”的消极防御作战方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证明,坚持“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实行决战防御”的方针,是在强敌“围攻”形势下惟一正确的方针。敌人在当时集四川全省之兵力,进攻仅八万余人的红四方面军,川陕红军的处境也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不先避不利的决战,而后寻求有利的决战。就不能粉碎敌人的“围攻”。在“收紧阵地”的过程中,如果不依靠川北的有利地形,进行半阵地的运动防御,就不能进行顽强的阻击和阵前反击;如果不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扬红军夜战、近战的特点,就不能做到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不保存实力(攻击力量),就不能在有利条件下实施战略反攻取得完全的胜利。由此可见,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巩固和发展,在于红军能够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攻”战争的特点,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从而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      二、加强红四方面军自身建设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根本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能够战必胜,取得各个战役的重大胜利,是红四方面军有一批忠于党的正确路线,英勇善战的优秀指挥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按照党的“八七”指示精神,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各开展各项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壮大自己。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④人才是创业之本,对军队来说,人才是建军之本。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大发展,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红军骨干力量。以徐向前、陈昌浩、许继慎,李先念、王树生、吴焕先、郑义斋、周纯全、舒玉章等为骨干的大批干部,在川陕苏区,紧紧依靠和发动川陕人民,投入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为提高红军政治、军事素养,做了出色的基础性工作,为我党我军提供了丰富的 实践经验。      在政治思想建设方面。粉碎敌 人“三路围攻” 后,部队正处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 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军队整训,加强 党的政治思想建设。木门会议为加强对扩编后的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作出设彭杨军事学校等决定,以 适应整编后的 组织变动。并以军为单位,利用反“三路围攻”后的有利时机,全军经过三个月整训工作,大力开办了政治干部训练班。以师、团为单位,普遍进行了党、团骨干分子的训练。各级政治机关,还编印了许多的通俗教材、读物。如《党员必读》,《支部组织及其工作》、《连指导员须知》、《红军政治指导员工作暂行条例》等。这些教材和读物,都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部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任务和部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把深刻的道理、原则、方针,政策等,用简明通俗的言词表述出来,使受教育者易懂,易于接受。红四方面军政治部还办有《干部必读》、《战场日报》,  各军分别出版有《红军》,《战旗》和《赤化全川》等小报。在团以上的政治机关中,还增设了敌军工作组织——白色士兵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敌军的宣传,瓦解工作。红四方面军还组织了补训师,专门担负对俘虏的审查训练工作,扩大兵员补充来源,对提高红军军事政治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裕镇还召开了党政工作会议。通过了《四方面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案》和《团政治处暂行工作细则》、《军、师政治的暂行工作细则》、《红四方面军军训》。把表彰作战模范和组织革命竞赛结合起来,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生动地在各地深入展开。如当时对政治工作提出的八项具体任务:要求一面建立模范支部,一面加强落后支部的工作;要求活跃支部生活,使其成为“党员的家庭和学校”;规定支部会上可以研究作战中的经验和对干部进行批评;在进行地方工作上,规定各级政治部主任分别参加相应的地方党委会议,在政治机关中要抽调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员从事地方工作,各政治机关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围绕当前的中心任务掀起作战,训练、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扩军、筹资等一个又一个革命竞赛。这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红军政治思想建设方面,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当一个战役战斗结束,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都要亲自动手,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任务,教育部队,带头向各级干部和群众宣传鼓动,并制定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纲要,训练干部。这种从实际出发,用理论与实践经验及时总结教育部队官兵的政治工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组织军事建设方面。 在红四方面军中,有一大批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能干的、精明的军事指挥者和军事实干家。这些领导干部,经过长期斗争经验的积累,对“围攻”和反“围攻”作战规律有足够认识,总结出实战经验,写出文章在总政治部出版的《干部必读》上发表,并组织干部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常识,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本领。徐向前同志在巴中清江渡军事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军事工作报告中,在战略、战役、战术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曾中生还写了《与‘剿赤军’作战要诀》、《游击战争要诀》、《四川军阀作战要诀》、《我们需要铁的纪律》等军事著作,深刻地论述了四川的地形、特点和四川军阀的弱点以及红军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徐向前同志军事报告,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指明了一年来与刘湘作战的经验,说明了敌人对我们的战略战术和我们如何去突击一面,击破敌人。说明了这一战术是必然胜利的前提,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和将来的方针。特别是曾中生在川陕苏区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回顾和总结了鄂豫皖红军第一、第二次反“围剿”和入川以来历次的作战经验,他以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与‘剿亦军’作战要诀》,这些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给我军提供了历史的重要经验。当时张国焘对此批注:“此书甚有价值,建议红军干部人手一本”,⑤并在一九三三年十月正式印成了单行本,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下发到广大指战员。当时各级干都把它作为训练部队,组织指挥战斗的必用教材和依据。     为了使基层干部学会教育、管理、指挥部队的正确作战方法,还编印了《连、排、班长须知》一整套军事政治教育材料,严格规定了连、排、班长的责任,要他们具体了解、熟悉和执行。为了明确职权,《管理教育上应注意的八件事》,具体规定了营团以干部对部队的管理工作细则。这些教材,对于部队基层干部的成长和改进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创办的彭杨军事政治学校,造就了大批红军和地方武装优秀基层干部和领导指挥人才。      在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质方面。红四方军始终把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质作为根本目标。按照“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要求,红四方面军每一个指战员都要发扬勇于牺牲,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任何困苦之下,要善于排除一切困难,创造新的局面和新的战术,表现出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严格的军事政治教养。 红四方面军的训练经验和要求,集中反映在当时制定的《军事训练大纲》中。训练大纲规定:在射击上熟练枪法,做到节省子弹,多消灭敌人;投掷手榴弹要达四十米以外;防御时,构筑工事和障碍物要快、要坚、要伪装、要适合作战要求;夜间战斗,要训练紧急集合与伪装、夜间侦察、联络、方位判定、严格行军以及夜间劈刺、投弹、射击、超越障碍、熟悉山地、村落进行夜间的特点。对干部训练,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特别的要求。连以上干部必须会看地图、组织战斗、会侦察地形、会布置火力网并总结实战经验、研究战术原则,加强野外演习,锻炼迅速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等指挥能力。红四方面军在建军原则上的许多重要方面,徐向前同志说:“那时候要求很严,平时练、战时练、正规红军练,地方武装也练,像山地战斗、河川战斗、夜间战斗和四大技术(射击,投弹,劈刺、土工作业)等,都是反复演练的内容”。⑥正因如此,保证了红四方面军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和经受残酷战争的考验。     三、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是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一个重要条件,有川陕人民这个极好的群众基础。这里有着“天然”的革命土壤,就是川陕人民长期生活在地主阶级和军阀的残酷剥削压迫之下,广大群众负责累累,一贫如洗,终年劳碌,不得温饱。特别是军阀混战,抓丁拉夫,广设关卡,逼得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加之土匪横行,兵匪、官匪奸携烧杀,茶毒百姓,广大人民除了反坑,别无生路。自从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川陕人民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无私奉献。      川陕人民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参军参战。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西征到川北,当时红军只有一万五千人。解放通南巴后,又受到敌人“三路围攻”。到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调动五十万大军对江西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同时,任命四川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以一百四十于团三十余万人,分兵六路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但是红军队伍却在战斗中越打越壮大,从一九三二年底到一九三三年秋,不到一年时间,红军就扩大为五个军,十五个师,兵力达到八万之众。     虽然战斗残酷,但川陕广大人民群众参军热情十分高涨。青壮年争先恐后,踊跃报兵,父送子,妻送郎的事村村都有。人民群众满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把自己优秀的儿女一批又一批送到红军队伍里,送上杀敌战场上,就通一县来说,当时全县才三十万人口,两年多内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三、四万人。在参军热潮中,特别是广大妇女、儿童都参加,妇女当红军的更多,因为妇女受压迫最深,从戍参军更迫切。在通江有个妇女叫李开英,家里很穷,红军来后,她带头组织妇女参加苏维埃打土豪,斗地主,在“扩红”中,她先是动员丈夫、儿子参军,她也到总部做后勒工作,长征后,在西路军的艰苦血战中,她一家三口全都英勇牺牲了。川北妇女还组建有“妇女工兵营”和“妇女独立师”。她们在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后勤保障等各条战线上工作和战斗,为革命战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川陕人民积极参加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川陕边区人民从事武装斗争最早,有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一九三三年秋,配合红军进行了宣(汉)达(县)战役。后来,川东游击队扩大改编为红三十三军。为了有力地配合红军作战,地方武装力量十分活跃,各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武装。省、市、县都成立了各级军区指挥部,统一指挥地方武装——独立团(营)、战斗连、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组织的任务是:组织侦察、防谍、镇压反革命、维护治安、教育训练群众,配合红军作战。这些地方武装是脱产的,在战斗中可以越县调动,随时都有补充主力部队行列。还有儿童团、少先队组织站岗放哨,查路条,监视敌人,整个苏区真可谓全民皆兵,壁垒森严。      反“六路围攻”时,当敌人二十多万大军压境时,对根据地发动第一次总攻时,为了有利于红军机动集结,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战场,各级地方武装力量积极配合红军部队,在各个阵地上有利阻击敌人。为巩固后方,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为红军胜利粉碎敌人的围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组织支前大军,有力地支授红军作战。红军在前方与敌人浴血奋战,后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总是尽最大努力,开展支授前线的物资供应和粮食、弹药补充。那时人民是万众一心,全力以赴,一切为了前钱,一切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战斗一打响,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小组成运输队、坦架队、医疗队、火线慰劳队,冒着枪林弹雨,送弹药、送饭菜、抬伤员,有的还参加战斗,甚至献出生命。 当时运输任务十分繁忙。除了前钱送弹药、粮食等物资,还要往后方运战利品和伤员。红军反攻发展很快,有时向前推进一百多公里,就需要迅速将战利品运到后方,不然,一旦战局变化,物资就有可能落到敌人手里。人民群众组织的运输大军,总是随红军行动,那里有战斗,那里就有运输支前大军。一九三三年十月,红军打下达县,缴获军阀刘存原大批物资,其中有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的全部机械设备,还有长短枪支八千多条、子弹百多万发、十门大炮、电台,一百多块大洋、二十义万匹棉布、两万套军衣和其它军用物资。要把这么多物资运回根据地后方通江,光是几个厂的机械就有一百三十多台,总计几十万斤,达县到通江,沿途高山耸立,河沟纵横,道路狭窄,又遇秋雨连棉,上万名的根据地群众,不怕困难,靠人背、抬、推拉的蚂蚁搬家的精神把这批物资运回通江。 节衣缩食,发展生产,从人力物力支援红军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是贫困山区,红军增加到八万人,当时广大群众,粮食已所剩无几,多半以糠菜度日,红军每蓬攻城夺池,总是要开仓放粮,接济穷人,只留部分军用,而人民群众又总是省吃俭用节省下粮食支援红军,军民之间亲如一家,共渡难关。有的相亲把打土豪分得的粮食,做出的第一锅饭送到部队,给村、乡苏维埃干部先吃,有的给红军送去准备用来卖油盐的鸡蛋、母鸡,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情和一片赤诚之心。      一九三三年开春之后,根据地到处是一片春种的繁忙景象,广大贫苦农民由于分得了田地,生产极性特别高涨。各级苏维埃政府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看着是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改善人民生活的头等大事,主要抓了禁烟种粮、兴修水利、扩大开荒、提倡多种经营。仅仅一年,川陕苏区的经济形势就大为改观,农业获得了空前丰收。丰收之后,人民群众首先把最好的粮食送往红军驻地,把上等棉花纺纱织成布,送往被服厂为红军做军衣。数万红军所需之物,都是根据地人民和新区人民的支援得到解决。川陕苏区有这样好的红军,有这样好人民,才有这样好的后方基础。      综上所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归根到底是由于红四方面军坚持和实践了正确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紧紧依靠川陕苏区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而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又是红四方面军提高广大指战员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的必然结果。因此,总结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先念同志指出:“这对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进一步提高军事和政治素质,增强军队的团结和军政军民的团结,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⑦       注释:        1、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174页        2、《中国工农红军史略》笫22页         3、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第251页.        4、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笫一卷第267页        5、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大会上的总结》        6、人民出版社徐向前:《忆川陕革命根据地》        7、人民出版社《艰苦的历程  》李先念《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回忆录》(序)